六加行摘要

六加行摘要

六加行摘要01

第一加行中的灑掃。

(《掌中解脫》150-163頁)

‧加行法的重要性:
實修是指我們能立刻著手,付諸行動,然後逐漸進步,因為這是每天要做的,所以應重視加行法。我們每天應作的是斷十不善所攝戒以及加行法,這好比是平常百姓家中的日用品,對一個人來說,日常生活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日用品。

通常我們說歸依的對境是指三寶,但其中正式的救度是法寶。法寶是指滅諦與道諦,然而我們並沒有滅諦與道諦,如何能救度我們?所以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救度是「與滅諦、道諦相隨順的法」,例如斷十不善所攝戒,這個我們能做到。若真能做到斷十不善所攝戒,那麼我們來世就不會投生惡道,是真實的救度。

加行法非常重要,因為每天課誦、積聚資糧、或觀修時,一定要有前行,順緣的部分就是加行。若把加行做好之後,觀想廣論的內容或觀想本尊,就會做得好,才能夠掌握關鍵。就像要煮一道非常美好的食物或茶,前面的材料必須要很好,這樣做出來的食物才會美味可口;假若前面用的材料是不好的物品,那麼做出來的食物味道也不怎麼樣。

平常我們做任何實修,或觀想所緣對境時,也許沒有用「加行法」這個名稱,但加行法的內容一定齊備在裡面。

‧六加行是什麼:
1.打掃房舍,擺設經、像、塔:平常於課誦或實修,一定要打掃自己的實修的場所,然後擺設經、像、塔,作為歸依之對境,以生起資糧田。
2.莊嚴擺設無諂誑的供品,以積聚資糧:擺設的供品不論多少、或僅供水皆可,必須於歸依境前擺設。供品要材料方面無諂誑、動機方面無諂誑,且要擺設的莊嚴美麗。
3.於舒適座墊上,具足毗盧七支坐之後,以特別的善心進行歸依發菩提心:要禪修必須注意坐姿,以免昏沈而無法實修。實修是否能成為佛法的實修,則要看動機,所以要先反省自己的動機。要避免成為顛倒邪惡之法,就要靠歸依來攝持實修,則能使實修進入佛法之中;即使避開成為邪惡之法,但有可能成為低劣之法,因此要靠發菩提心來攝持,以使所修的法進入大乘之中,所以首先要修歸依發菩提心。
4.觀想資糧田:於動機調整完畢,接著是要禪修,以產生功德。然而實修能否產生證悟的功德,則要靠集資淨障來決定。因此在實修之前必須要集資淨障。集資淨障需要有對境,所以要觀相資糧田。
5. 集積淨障的關鍵為七分支及曼達:集積淨障的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則為七分支及曼達。透過七分支及曼達,則能產生最有效用的加行。
6.誠懇啟請上師,依口訣務必令與自心和合:於集資淨障之後,當然是渴求所修的法在我的內心產生證悟。一般而言,證悟要在內心產生必須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1)集資淨障,(2)猛烈祈請上師、本尊,(3)保任所修。若三個條件如理作完,證悟一定會在內心產生。

‧打掃房舍時的動機:
打掃房舍,擺設經、像、塔,這是依金洲大師傳記所說。此法源自於佛經:菩薩在乾淨的處所具足金剛跏趺坐之後,才進行觀修。要進行實修之前,打掃房舍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是要迎請尊貴的上師或賓客到家中來,一定會先打掃房舍。同理,禪修前要觀想資糧田,於資糧田面前集資淨障。觀想資糧田是迎請諸佛菩薩降臨,所以要打掃房舍。

正確的動機是思惟: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首先我要成就佛果,才可以利益他們。要成就佛果,必須靠實修;若無實修,不可能利益他們。實修要靠集資淨障。集資淨障要靠資糧田。因為要迎請資糧田,所以要打掃潔淨。

‧禪修的處所打掃潔淨有五利益:
1.令己內心清澈,神智清明:容易思惟清楚,而且相對的,身體也比較好。
2.令他內心清澈:家裡打掃清淨,別人來時看到,覺得光明潔淨,內心輕鬆快樂。
3.令善神高興:因為善神皆喜歡乾淨之處。若打掃乾淨,則善神在四周擁護,如此較易獲得祂們的世俗及出世間法的幫助。
4.累積美麗的業:這是緣取供養的對境,打掃乾淨,則會累積使自己將來長得美麗的業。
5.來世容易投生天界:因為天界都很乾淨。實修時打掃乾淨,能種下將來投生清淨處之業。

此外,可藉此積聚資糧:最初由善根引發好的善緣,這是好的緣起。

‧小路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位之事跡簡述:
小路尊者非常魯鈍,佛陀攝受他並教導「掃塵、除垢」這兩句,但他記不住。佛陀觀察到他的問題在於:若罪障未清除,怎麼學也學不會,所以重點要放在清淨罪障。

魯鈍無知是一種惡業,必須先去除這種惡業。因此佛陀要他擦拭所有比丘們鞋子,並要求比丘們在小路尊者做這件事時,同時教他這兩句話。逐漸地,小路尊者能同時記住這兩句。

等到小路尊者記住這兩句話之後,佛陀就把小路尊者的工作換成打掃大殿。佛陀運用神通力,於小路尊者打掃大殿左邊時,右邊就充滿灰塵;於打掃右邊時,左邊立刻充滿灰塵。小路尊者也不嫌辛勞,很努力地掃來掃去。過了一段時間,他的蓋障逐漸淨化,內心比較明亮而能思惟。

有一天,小路尊者在打掃大殿時,想到:「導師佛陀要我記住的兩句,這灰塵是外面的還是內心的?」他終於明瞭其含意,而說了三個偈頌:「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此塵是瞋非塵土,塵乃瞋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此塵是癡非塵土,塵乃癡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
偈頌的含意為:佛陀所說的掃除灰塵、掃除污垢,這灰塵不是外面的塵土,而是內心的貪戀、瞋恨、愚癡之心,是把貪戀、瞋恨、愚癡之心的名字叫做灰塵,賢能的人學習佛法時,要掃除的是貪戀、瞋恨、愚癡這些煩惱的灰塵,這樣的人進入如來教法中才會不放逸。

小路尊者透過打掃的方式來清淨非常多的罪障,而得到阿羅漢果位。他能得阿羅漢果,其開端就是從打掃開始。

‧於第一加行打掃時的思惟:
要記住打掃的五個功德,且要記住小路尊者的事跡。於第一加行打掃房舍時,要想到:「這是掃掉自己內心的污垢、罪障。」如此思惟,在清淨自己的罪障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再者,前三偈頌要表達的是:自己做任何觀想時,它的不順品──貪戀、瞋恨、愚癡,皆是自己實修的反面,這些是我要掃掉的。如此了解,對於自己的實修證悟有很大幫助。

‧六加行與四前行之配合:
一般提到「四前行」為:歸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百字明、獻曼達、上師相應法,皆是不同的實修方式。這四前行是要各做十萬遍。實修四前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配合六加行的法本把它做完,另一種是配合上師供養法的法本把它做完。這次計劃是把四前行法的指導放在六加行裡面講解。前兩項放在六加行的懺罪分支來講;曼達的指導放在供養分支來教導;上師相應法的指導是放在第六加行裡面。此為四前行與六加行配合之實修方式。

六加行摘要02

第一加行之打掃場所以及擺設經、像、塔。

(《掌中解脫》163-166頁)

‧六加行是一切實修的前行基礎:
要得到佛果,必須如理實修;如理實修後,要在內心產生證悟的功德,則要靠集資淨障,因此有六加行法。雖然六加行的內容是配合《廣論》來講解,但其實可以配合一切實修。首先要集資淨障,然後專一誠懇地祈請上師‧本尊,在此種條件齊備下,專一努力觀修所緣內容,就能產生證悟。因此平常課誦或法事儀軌或閉關實修,前面都要做六加行。

‧打掃的重要性:
第一加行之打掃,重點不是在乾淨,而是因為修法時先要觀想資糧田,然後獻七分支來積聚資糧。觀想資糧田是迎請佛菩薩。祈請佛菩薩降臨時,若場所髒亂就變成不恭敬,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打掃時思惟清淨自己的罪障,效果很大,且身體會健康,障礙也減少。

亦即,重點不在於場所是否有灰塵,而是一定要打掃,尤其是閉關的行者。若一天修法四座,則每一座都要打掃,若做不到,至少要在每天早上起來打掃一次。打掃時的動機,首先要思惟:修法時要迎請資糧田諸佛菩薩降臨,所以必須打掃。同時要思惟:污垢是我內心的罪障,我要把這些罪業蓋障掃除乾淨。

打掃另一功效:累積成就佛淨土之因。這是淨治剎土的實修法。若能如此思惟而打掃,一面配合小路聖者所說的偈頌,或是唸「掃塵除垢」一面如上思惟,就非常殊勝。

故事的內容應配合教法,小路聖者的故事是關鍵重點,故須一再提起。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實修最重要,但卻不重視打掃實修的場所,這是不對的。從小路聖者的事跡可知,把實修的場所打掃乾淨,利益廣大無邊。帕繃喀大師提到其上師曾開示過:達賴喇嘛尊者於布達拉宮亦是經常打掃。後來上師看到了,還把達賴喇嘛尊者打掃的灰塵保管起來。由此可知,達賴喇嘛尊者非常努力做加行法的實修,那麼我們初學者更應如此努力去做。

‧打掃與實修結合:
自己實修到什麼段落,就把「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偈頌中的「貪戀」更換成自己實修的相違品、要去除的毛病,而思惟其內容。例如實修道次第之依止上師時,依師的相違品是不恭敬,所以此灰塵是指不恭敬。若是修死亡無常時,就把灰塵的名稱換成「常執」。現在主要是配合廣論來討論,廣論的所緣行相是從依止善知識到止觀雙運為止,勝觀的實修亦可配合此方式實修。於勝觀實修之上座前打掃灰塵,唸誦:灰塵不是地下的灰塵,而是「形相的執著」(或稱諦實成立的執著),形相的執著取名為灰塵,這是應掃除的,這是進入佛教的實修。以此更改詞句來唸誦。

年邁或生病而無法打掃時,若此行者為在家人有子女,或出家人有弟子的話,就要命令子女或弟子去打掃,同時要自己唸誦此偈頌,且要觀想:我在打掃。不過,功德利益的大小是順著自己的動機、思惟的範圍大小而決定。若打掃時思惟掃除的灰塵是自己的煩惱三毒,同樣的,眾生也有煩惱三毒,因此把自己的煩惱三毒掃除掉,也把一切眾生的煩惱三毒掃除掉。以此勝解來打掃,則利益廣大無邊。上述已完成第一加行的前半。

‧安放佛像的注意事項:
1. 第一加行中的第二項是安放經、像、塔。修法時要觀想資糧田,迎請資糧田降臨,所以經、像、塔亦要依資糧田的順序安放。資糧田由上層到下層依次為:上師→本尊→佛寶→菩薩→獨覺→聲聞聖眾→勇士→空行→護法守衛,所以安放時亦要依此順序陳列。

2. 佛堂擺設不是如此單純。首先,佛像的大小不同,若上師像很小,本尊像、佛像很大,或護法像很大,怎麼辦?其次,最中間是主位,應該擺上師或佛,可是這尊像非常小,而兩邊的護法像很大,怎麼辦?通常中間一定是放主尊,若中間一尊很小,兩邊很大並不好看,所以中間主尊可以是上師或本尊或佛,大的放中間,小的放兩邊。但不可以因為護法像很大而放中間卻把佛像放兩邊。所以要看佛堂的位置、佛像大小來調整。上師或本尊或佛是放在主位,同樣是主位可依其大小調整位置,大的放中間,小的放四周。

3. 護法神必須是登地以上的護法神才可放在資糧田裡面,而且就算是登地以上的護法神,若祂示現為世間天神的形相,亦不可放在資糧田裡面。例如四大天王雖然是登地以上的大菩薩,但示現為世間天神,這是有它很重要的必要性,所以應放在資糧田的外面。有些人把世間天神放在主位,以為祂會給我很大的幫助,或擔心若不好好供奉祂,可能會處罰我,所以把祂放在主要位置。此種作法表示歸依沒有學好,這是歸依衰損的徵兆。

4. 另一普遍現象是:即使是本尊、佛、菩薩、上師的聖像擺在佛堂上,中間擺的都是最高級的材料。佛像有各種材質作成,而許多人的佛堂擺設是把最貴重的材料擺在中間,其他不貴重的材料擺在下方或四周。如此則其動機是重視材質,而不是把佛像當成佛來想,這就不太好。因為佛像本身一定是代表佛陀親自降臨,不管材質是如何,應該如此來瞭解。所以佛堂之安設一定要依資糧田上下的次第來陳設,這是非常重要的。

5. 唐卡亦然,現在普遍的現象是:唐卡掛了一段時間或者舊了,就把舊的拿下來捲起來,而把新的、沒有看過的圖像掛上去。這也完全不對。還有一些很不好的現象是:把唐卡(圖畫的佛像)掛在門簾處或窗簾處,「那個地方剛好缺個簾子,有一個圖畫的佛像掛在那裡又可擋住陽光。」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其次是牆壁上有個破洞或有污垢,「剛好有一幅唐卡可以把它遮住。」這種想法也不可以。再者,房間裝潢好,「選一個漂亮的地方擺一尊佛像,讓我的房間更加美麗。」這也完全不對。這些皆是把圖畫佛像當成一個裝飾品來擺。

6. 擺設唐卡或修法處,剛好是自己要睡覺的地方,則睡覺時腳正朝向處不可擺佛像。

7. 唐卡或佛像舊了,有些人把它送到擦擦康(擺設舊佛像、唐卡的房子)。這種方式也不好,因為佛像安奉之後,自己經常看,都會累積廣大的福報。若把它送到別處,就喪失這個機會,而且其想法是把佛像當成物品,舊了就換一個新的,這種想法不對。一定要瞭解:佛像就是佛。佛像無論新舊、材質如何,都是一樣的。若沒有這種勝解之心,就算換了新的佛像,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加持,因為沒有把祂當成佛。若勝解是佛親自降臨,在這種恭敬之下,經常向佛禮拜、獻供養,對自己累積福報、去除障礙,有很大的幫助。

8. 修法必須要有供養的對象,若沒有很多經、像、塔,至少要有導師佛陀的聖像或唐卡或圖片,如此才能夠隨念佛陀,而且我所修的任何法都是佛陀開示流傳下來的,導師佛陀的恩惠很大。其次,隨念上師而言,現在我所修的法是格魯派的教法,此教法的開創祖師是宗喀巴大師,所以在隨念上師的部分,至少要有一張宗喀巴上師的聖像。

9. 第一加行講到安放經、像、塔。這是指第一天安放好。第二天開始則不需再安放,而是應每天把每一尊好好地瞻仰,每一尊都有廣大的利益。佛像就是佛親自降臨,每一尊好好瞻禮就是朝拜佛,與朝拜佛的功德利益一樣,所以要朝拜佛。

‧安放佛經、佛塔的注意事項:
佛經:最重要的是般若經,可放廣品或中品或略品的般若八千頌;若皆沒有,則可放聖集攝經。或者放菩提道次第,此亦有廣品、中品、略品,也要擺設得很好。

佛塔:能安放佛塔是最好,若不行則可用小擦擦代表或修法所用的鈴杵。鈴杵不可只當成修法的器物,因為鈴杵代表佛的內心,它本身就代表佛塔,所以應當作供養對象來想。

六加行摘要03

第二加行以無諂誑供品莊嚴擺設。

(《掌中解脫》166-171頁)

第一加行與第二加行的關係:
要實修必須先迎請資糧田,獻上七分支,目的是積聚廣大的資糧。就佛而言,只要有勝解之心而作意的話,於任何處所佛都存在,但為了我們觀想容易,能夠陳列擺設,當然更好。不僅如此,若能夠一一拜見經、像、塔,還有拜見的利益。即使無法陳設其他者,至少要擺設一張釋迦佛像,再加上心強烈的上師像一尊,不論是塑像、畫像或圖片皆可;由於我們是格魯派的弟子,所以上師的代表即是至尊宗喀巴大師。此即身所依。至於語所依,即是般若八千頌或廣論。意所依是擺設塔或自己修法的鈴杵。這是第一天所作的陳設。自第二天起就不是為了打掃污垢,而是內心作意是為清淨罪障之故而打掃。

其次,經像塔既已擺設,所以每天應拜見。每次拜見,都能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然後在壇城前面課誦,最理想的狀態是獻上供品(不一定要每次都擺供品),所以有第二加行「以無諂誑的供品,莊嚴擺設」。無諂誑是指沒有毛病存在。擺設時應當擺得很莊嚴、美麗,而不是擺設彎曲、雜亂,應當緣取導師佛陀在,而擺設的莊嚴美麗。
何謂無諂誑的供品:這要從材料、內心的動機想法兩方面來解釋。

1. 材料方面的無諂誑:是指如理如法得到供品。
就出家人而言,經由五邪命(諂媚奉承、旁敲側擊、贈微搏厚、巧取訛索、詐現威儀)得到的物品,自己不可以享用,亦不以用五邪命得到的物品來獻供。

就在家人而言,例如殺生等等,把動物殺掉來賣,所得的錢來買物品供養;或者生意人以詐騙方式(例如偷斤減兩),得到錢財物品做供養。皆是雜有毛病的材料。舉例來說,賣東西應該有多少斤兩,可是放的時候少放了一點而賣出去。或是於秤子動了手腳,使秤子顯示的重量比實際重而賣出去。或者是偷盜的方式,或是別人不願意的方式、強迫的方式得到的物品做供養。這些所得的錢財來供養,皆是材料上有過失。

簡言之,就是經由偷盜、欺騙對方、傷害對方等方式取得的受用來供養,即是材料方面有過失。若以有過失的物品做供養,還不如不供養。因為所謂供養,是令供養的對境內心喜悅,而用有過失的供品供養,不但不會令對境喜悅,反而會令對境不歡喜。

供養的梵音為普加(puja),其意義即是喜悅,是指我供很多物品的緣故,令對境內心喜悅。若以詐騙、傷害其他有情而得的物品來供養,壇城聖眾內心會喜悅嗎?所以用做壞事得來的財物,不供養還比較好。

但是假設自己不瞭解,而做了不善業,且也得到了錢財物品,得到之後,為了清淨罪障且使對方累積福德資糧,仍要供養比較好。因為若心想:「已經用不好的方法得到了財物,這種情況與其供養,還不如不供養,所以算了,我把它用掉吧!」這種想法就不對,應該一開始就不要這檥做。但若因為不瞭解而做了,為了清淨罪障,仍應供養。最主要是對於以前取得財物的不善方式產生後悔,為了淨罪,在這種情況下而來供養也很好。

2. 從動機上判斷是否屬五邪命之供品:動機是希望我能得到東西,就出家人而言,不可受用這樣得到的物品,也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得來的財物供養,因為這是材料方面的諂誑。

(1)諂媚奉承:為了從功德主獲得財物,而以笑容或講稱讚的話,目的只想得到對方的錢財物品。在這種情況下,嘻皮笑臉、講好聽的話,則形成邪命。但假設動機上沒有抱著希望對方給我東西之企求心,只是個人自然的習慣,嘻嘻哈哈、笑臉迎人,在這種情況下,而別人自然給他東西,則不算邪命。

(2)旁敲側擊:動機上為得財物,而對功德主說:「我現在哪些東西夠,但還缺哪些東西不夠。」目的是希望別人給所欠缺的東西。或是說:「你去年布施的某物,對我幫助很大。」目的是希望對方繼續布施,亦形成邪命。但若實話實說,不是企求,則不屬旁敲側擊的邪命。

(3)贈微搏厚:內心有個動機,希望對方回贈更貴重的物品,以此動機而故意給對方一些小禮物,因此得到的回報,就出家人而言,屬於邪命。但若假設沒有這種動機,只是出自於衷心的感謝對方對我的幫助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而送一些小禮物,則不算是邪命。

(4)巧取訛索:在對方不願意供養的情況下,強作乞討,要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對方因為愛面子而供養,其實心裡不願意。這種情況得到的東西,屬於邪命。或者對方本來打算供養給別人,於談話時聊到,而對他說某人已有什麼東西了,根本不需要此物,說了很多理由,意思是要對方供養給自己,但口中未說出,以這種方式得到,亦屬於巧取訛索。但假設無此企圖,而是實話實說,則不屬邪命。

(5)詐現威儀:例如在寮房裡隨隨便便,而在施主面前裝出循規蹈矩的樣子,希望獲得供養,則屬詐現威儀。但若不是此種動機,而是希望在居士不要對佛法的信心退轉,則不屬於邪命。因為在家人看到某位法師行為不好,會認為是「出家人的品性惡劣」,若如此講,則講的人會造下嚴重罪業,因為這只是一個人的過失,而不是出家人的過失。因此,動機若是為了維護佛法,所以出家人在公眾場合,要注意威儀,則不屬於詐現威儀。

避開上述過失,以正確方式獲得財物。例如在家人以辛苦努力工作,即使是作生意,沒有欺騙對方,完全用正直的方式得到合理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財物來供養;或者出家人不是以五邪命方式,而是以正確方式得到的財物來供養。如此則是材料方面無諂誑。

3. 動機方面的無諂誑:
即使材料方面諂誑,還要在動機方面不可諂誑。假設獻供時動機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或是講究排場,外表好看之故,而做供養,則是動機方面有過失。正如八思巴大師所說:「即使是供養三寶,也是希望別人看到而稱讚。」這是我們常犯的過失。

所以在獻供養時,心裡不要想到做了供養能獲得別人稱讚;也不要以追求個人長壽、無病、運氣好等等當作主要目標。上等者應當以菩提心攝持,為了利益眾生之故,我要成就佛果,所以我要來做供養,這是最好的情況。

4.動機無諂誑的故事:
格西奔貢嘉因為一位施主要來拜訪,所以特地把供養陳設得美麗莊嚴,然後坐下來等待。他分析自己的動機:在獻供品時,是為了供養給三寶呢?還是為了要討好功德主?他發現是為了討施主,於是就抓了一把灰,灑在供品上面,並且說:「比丘不應該如此裝模作樣。」之後,又把這些灰塵聚成一堆,等待功德主。格西奔貢嘉平常都是分析內心,發現煩惱,馬上運用對治。另一位上師聽到後讚嘆格西奔貢嘉的供養是藏地最好的,因為他能在世間八風的臉上灑一把灰。

5.勿受世間八風影響:
世間八風不是指八項都作,只要墮入其中有一項,就算是墮入世間八風。所謂世間八風,是指受到世間的控制,把它當作追求的目標。

(1)自己想要的東西得到就高興、得不到就不高興兩種。(2)聽到別人稱讚很高興、聽到別人批評我就不高興兩種。(3)自己遇到順境時很高興、遇到逆境時不高興兩種。(4)聽到好聽的消息很高興,聽到不好聽的消息不高興兩種。
總之應該要以菩提心為動機,這是至為重要。善根的力量大小,是以動機作決定,而不是以物品作決定。

六加行摘要04~06

第二~三加行。主要摘錄格魯派歸依境的觀想。

(《掌中解脫》171-191頁)

‧調整動機:
一件事的好壞,是以動機為主,而不是以事情決定,因此調整動機極為重要。即使同為善業,有好的動機,但力量大小亦以動機的強弱來決定。亦即,動機怎樣,果報就如何。

例如四個人同時在課誦,唸的佛經完全相同,但是第一個人心想:「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眾生之故,我要成就佛果,因此我來做此課誦。」第二個人心裡只有:「我要熱切追求解脫,徹底脫離輪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之故,我來做此課誦。」第三個人心想:「我要脫離惡道,投生天人善道,得到天人的安樂之故,我來唸此課誦。」第四個人心裡只有想到:「我唸這個課誦,得到加持,希望我這輩子沒有疾病,一切都非常順利。」

四個人所做的事相同,但想法不同,因此果報完全不同。第一人因為菩提心攝持之故,所做的事會成為成佛之因、成佛的資糧,因此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它所成熟的果,重重無盡,可以不斷地享用。這件事情不但是菩薩的行持,亦是成就佛果的原因,是大乘的法。其他三人沒有上等的動機,雖然一樣是在課誦,但不是大乘的法。第二個人是在出離心的攝持下唸誦,所以唸誦成為證得解脫之因,能夠對付輪迴,因此屬於中士道的法類。其他二人的唸誦不屬於解脫之因,而是集諦,是輪迴之因。第三個人唸誦,只追求來天人善趣果報,屬於下士道的法類。第四人只追求此世的安樂,所以不屬於佛法的實修。

‧觀修歸依的對境:

一、五部上師:
要進行歸依、發菩提心,首先是歸依。要進行歸依,首先要觀想歸依的對境。

* 觀想在自己前面虛空中,這是指在自己眉心的正前方的位置,剛好自己手臂伸出去的距離。若把歸依境觀想得太高,內心容易掉舉;若觀得太低,內心容易陷入昏沈。

* 在這樣的距離,觀想八隻獅子所抬舉的廣大寶座。在此寶座上,還要分成五個寶座:中間及四方。中間寶座上坐著本質為自己的大恩上師,但是外形為釋迦牟尼佛。對於大恩上師不顛倒的依止,對我產生很大的幫助,所以比起佛陀對我的恩惠更加廣大,所以稱為大恩上師。觀想其外形為釋迦佛,這表示法源皆是由釋迦牟尼佛講說而流傳下來。

釋迦牟尼佛右手作鎮地印(右手置右膝,朝下覆蓋);左手作禪定印,上面捧著一個佛缽,裡面裝滿不死的長壽甘露。這個坐姿表示徹底降伏四魔。如此觀想有一個好的緣起:自己能夠具有能力把四魔消滅。

觀想在導師佛陀心坎間有本智薩埵金剛持;金剛持心間有等持薩埵吽字,此種觀想方式為三重薩埵,為密咒乘門的實修方式。假設此實修不配合密咒乘門,僅是以顯教乘門的觀修,則不須觀想三重薩埵,只須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外形即可,這是顯教乘門的實修方式,以此方式來做歸依的實修,則是顯教的方式。若以密咒乘門的方式,不論是歸依或生起本尊,主要皆是靠三重薩埵的方式。

本質為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對自己傳授教法的上師非常多,如何確定是哪位上師呢?這是指對自己的心性幫助最大的,由他所傳授的法,這個法進入我內心,產生最大效果者。

* 中間的寶座比較大、比較高,在其四方的寶座比較低、比較小。

右邊的寶座,觀想怙主慈氏彌勒,其四周圍繞著以聖者無著為主的廣大行傳承上師們。

左邊的寶座,觀想至尊文殊,其四周圍繞著以怙主龍樹為主的甚深見傳承上師們。

後方的寶座,以金剛持為主尊,四周圍繞著帝洛巴、那洛巴等實修加持為主的傳承上師。

前方的寶座,還是觀想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而且就是根本上師的形相,其右手作說法印,左手禪定印,上托著長壽寶瓶,裡面裝滿不死的長壽甘露。這種觀想表示自己的上師就是佛陀。要產生這樣的信心。為什麼呢?右手作說法印,左手禪定印,這是在進入禪定的狀態下,還能進行後得位之講說教法等等的事情,這只有佛陀才能做到,其他者皆不能做到。所以是將上師視同是佛,代表這種含義。另一含義是鼓勵弟子兩件事:右說法印表示鼓勵弟子一定要聽聞佛法。想要成就佛果而言,沒有聽聞佛法是不可能的,所以作右說法印是轉動法輪。左手禪定印表示不僅僅只是聽聞教法,而且所聽聞的佛法要付諸行動,要實修,經常要打坐參禪。這兩個都必須做。

而且右說法印,左禪定印,手托長壽寶瓶,表示能夠將我們學習佛法的障礙消滅掉,常常觀想有這個功效。因為我們實修佛法,一定會遇到兩種障礙:內心的障礙與身體的障礙。內心的障礙是指我努力學習佛法,可是這些教法的意義我都不瞭解,愚昧無知。如何消滅掉內心的障礙?必須再三聽聞佛陀開示的教法,就能把自己的愚昧無知去除掉。其次,佛法廣大聽聞,意義雖然瞭解了,可是身體有些障礙,例如疾病等,導致不能活命而死亡。要把這個障礙排除,希望能長壽可以實修佛法之故,所以左手禪定印上有長壽寶瓶,降伏死神,令我們能長壽,能夠做實修。如此把身體的障礙去除。

其次,在根本上師的四周,觀想是自己曾經得過教法的法緣上師在其四周。

* 這部分的觀想,稱為五部上師。這在資糧田裡面以及在歸依境裡面都要如此觀想。觀想歸依境後,唸誦歸依文。歸依文中有「歸依上師」,就要觀想五部上師賜給加持。

二、其餘諸本尊:
* 排列本尊的方式有不同。一種是前面為無上瑜伽續的本尊,右邊為瑜伽續,後面為行續,左邊為事續,如此繞一圈。但我們的方式不是這樣,是在五部上師的四周排列本尊。最內圈為無上瑜伽續本尊,外層為瑜伽續本尊,再外層為行續本尊,最外層為事續本尊。

* 四續部本尊外面一圈為佛部,主要是賢劫千佛。裡面畫的主要是導師佛陀、藥師七佛、墮懺三十五佛。

* 再外一層是以八大菩薩為主的菩薩聖眾。

* 再外一層是獨覺聖眾圍繞。

* 再外一層是以十六羅漢為主的聖眾。               五部僧伽

* 再外一層是勇士、勇母四周圍繞。

* 更外一層為出世間的護法神、守衛神圍繞。

* 之後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觀想方式有二:有一種是列入護法守衛,所以也觀想在護法守衛的行列內。把祂們觀想在歸依境裡,是因為祂們確實是出世間的護法神。另一種是觀想在外面,不在歸依境裡,而是在雲朵的上方,是在外面。原因是縱然四大天王是出世間的守護神,但示現為世間神祇的形相,一般而言,在歸依境裡面不能排列世間天神,所以是在歸依境的外面。

* 觀想完壇城聖眾,在壇城聖眾每一尊的前面,各有法寶、法本,這是壇城聖眾各自開示的教法,當作是法寶。亦即在壇城聖眾前面要有本質是證悟的聖教,但外形顯現為教言的法寶,即是佛經典籍的樣子。

‧歸依境內具備三寶:
* 在歸依境中,首先是上師,接著是四續部本尊、賢劫千佛、藥師七佛、墮懺三十五佛,這皆是列入佛寶。其次,八大菩薩以下,包括聲聞、獨覺、勇士勇母、護法守衛等列入僧寶。其次,壇城聖眾前面都有佛經,這是列入法寶。

* 觀想歸依境聖眾對我很歡喜,我也對壇城聖眾信心非常強烈。這一定要觀想。

* 觀想完歸依境之後,一定要好好思惟歸依的原因,進行歸依。

六加行摘要07

第三加行。歸依的實修法

(《掌中解脫》192-204頁)

觀想歸依境的方法:
三寶完全齊備的觀想法:如前次所述,觀想五部上師、四續本尊、五部僧伽,以及壇城聖眾諸尊前各有法寶,這種觀想的歸依境為三寶完全齊備。

寶珠總集的觀想法:只觀想主尊導師代表一切,所以是所有珍寶聚集於此。以此種觀想法時,佛陀的身體為僧寶,佛陀的語言為法寶,佛陀的心意為佛寶。

這兩種觀想法皆可,但若是做甘露流淨的實修,則以三寶齊備的觀想比較有幫助。觀想壇城聖眾齊備,圓滿存在,且放射出毫光。此時要觀想壇城聖眾是親自降臨,安住在那裡,很喜歡、很關心的看著我。因為我們平常三門所做的事都違背佛法,而現在我觀想歸依境,且依菩提道次第的內容做實修,當然歸依境聖眾非常高興。

思惟歸依的原因:首先要思惟歸依的原因,才會進行歸依。

1.恐懼:對於三惡道、輪迴的痛苦有所瞭解,由此產生強烈的恐懼害怕。

2.相信:誰能救度我脫離痛苦?唯有面前的三寶聖眾。對於這一點要有完全相信的信心。
若沒有恐懼,就不會去尋求救度者;若沒有信心,不相信對方有這個能力,就不會拜託對方幫忙。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才會趨歸依。

3.悲心:大乘的不共歸依,還要加上第三個條件悲心,對於其他眾生受到痛苦的逼迫,產生強烈不忍之心。平常談到歸依的兩個原因,則把大悲心併入第一個原因:對於自己受到痛苦的逼迫產生強烈的恐懼害怕,對其他眾生受到痛苦的逼迫,我也感到強烈的恐懼。

如果這兩個條件不齊備,而口中唸著「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不算是歸依,因為這只是嘴巴上說說。歸依是屬於內心。

歸依的修行法:

一、傳統的修歸依法
平常做任何實修,前面一定會唸「歸依佛法眾中尊…」這個頌文。它的裡面已包含歸依發菩提心,所以唸誦時要思惟其意義。在瞭解意義之下進行實修,才會有很大的幫助。

先思惟了歸依的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已齊備之後,接著觀想自己四周有六道眾生,本質是眾生各道,但外形為人的形相。之後,唸誦歸依文,要產生這種勝解:觀想帶領四周的一切有情,和我一齊來唸誦「歸依上師,歸依佛寶,歸依法寶,歸依僧寶」,相信三寶確實有救度我的能力。在此信心下,瞭解到:不管我遇到苦樂,或是順逆境,三寶完全知道所有的情況,完全信賴三寶。這種想法產生,就稱之為歸依。假設是修歸依法來累積次數的人,只唸「歸依上師,歸依上師…」,一直唸來累積次數,這是傳統的修歸依法。

二、實修歸依法
若是做歸依法的實修者,一方面只唸「歸依上師…」等等,唸很多遍來累積次數,一方面緣想歸依境的五部上師。之後觀想甘露流淨。甘露流淨要唸七串念珠:先總修唸一串念珠;然後各別修,唸了五串念珠,最後再總結修,又唸一串念珠。

1. 實修「歸依上師」:最初唸歸依文時,只唸「歸依上師」此句。若是唸一串念珠,要觀想歸依境壇城聖眾全部射出毫光甘露,不過主要是緣想五部上師放射出五色毫光。之後,一半的時間為止息法的觀想,一半的時間為增廣法的觀想。

止息法(淨除逆緣)的觀想:五部上師放射出五色毫光,其中以白色毫光最強大、最多,融入我身。總體而言,從無始以來的罪障;各別而言,違背上師所形成的罪障,如傷害上師的聖身,違背上師的教言,干擾上師的內心等等,這一切過失全部化成黑色、煤炭色的汁水,從我身體的毛細孔流出體外,使我的罪障完全淨除。如此觀想並唸誦「歸依上師」。

增廣法(增長順緣)的觀想:緣想五部上師放射出本質為上師身語意的加持與功德,但外形要觀想成黃色的毫光甘露,從我及眾生全身毛細孔融入於三門。總體而言,使自己及其他一切眾生的福報都增長增廣;各別而言,得到上師身語意三身的加持與功德。如此再三觀想,毫無疑問可以得到上師的加持。

若是歸依法的實修者,細分的實修要觀想每一部上師,來進行甘露流淨的實修。總體而言,是觀想歸依境壇城聖眾;各別而言,是觀想其中的五部上師;更各別而言,是觀其中某一部上師。這樣每次唸一串念珠。例如緣想五部上師之後唸一串念珠,緣想中間的主尊、緣想右邊廣大行的傳承上師、緣想左邊甚深見的傳承上師、緣想後面實修加持的傳承上師、緣想前方根本傳承上師,各唸一串念珠。每唸一串念珠的觀修法都如前面所述,前半串念珠為淨除逆緣,後半串念珠為增長順緣。此為細分的實修。

最後又同時緣想五部上師,進行甘露流淨的觀想。以半串念珠為淨除逆緣,半串念珠為增長順緣。這樣就唸了七圈念珠。如此實修來累積次數,直到把「歸依上師」唸滿次數。

2. 接著是「歸依佛陀」:如前也是一直唸「歸依佛陀」累積次數。總體是觀想歸依境壇城聖眾,修甘露流淨。特別是緣想五部佛陀,來修甘露流淨。這種因為是單獨每一部用甘露流淨觀想,很容易觀想,但時間會比較久。例如唸誦一串念珠的「歸依佛陀」,緣想五部佛陀來進行甘露流淨。如前,半串念珠觀想止息逆緣,半串念珠觀想增廣順緣。

止息逆緣是指我們對於佛陀所造的罪障,例如惡心出佛身血,毀壞佛像,或批評佛像的好壞,或把佛像、唐卡當作商品賣掉或抵押。總之整體的罪業、各別的罪業都化成黑色的水、煤炭汁等的形相,流出身體之外,使罪障淨化、去除,這是淨化的觀想。

接著是增廣的觀想。佛陀放射出五色祥光,其中最主要是黃色光甘露,融入自己及一切眾生。使我及一切眾生都得到佛陀證悟的功德,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如此觀想之後,來唸誦半串念珠。這是唸誦「歸依佛陀」的總體觀想方式。
各別細分修,首先緣取無上瑜伽續部本尊,唸誦「歸依佛陀」,然後修甘露流淨,同樣是以半串念珠作止息法的觀想,半串念珠作增廣法的觀想。然後依次緣取瑜伽續本尊、行續本尊、事續本尊,以及佛寶等等,也是口誦「歸依佛陀」,但依次以所緣的對境來進行甘露流淨的觀想,同樣是以半串念珠作止息法的觀想,半串念珠作增廣法的觀想。

最後總結,仍然是唸誦「歸依佛陀」,但觀想整體的歸依境聖眾,特別是緣想五部佛陀。之後,同樣是以半串念珠作止息法的觀想,半串念珠作增廣法的觀想。

3. 接著是「歸依法寶」:要觀想五部正法,這是指聲聞法、獨覺法、大乘法、下部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上部密續(無上瑜伽續)。

唸誦「歸依法寶」。總體而言,要緣想歸依境壇城聖眾;各別而言,是緣想五部法寶而修甘露流淨。修甘露流淨最初都是總體的修,亦即緣想歸依境、緣想法寶之後,修甘露流淨,以半串念珠修止息法,半串念珠修增廣法。觀想五部正法放射出毫光甘露,於觀修止息法時,觀想法寶放射出祥光,其中特別是白色的甘露融入己身中,使依於佛法產生的罪業如不恭敬佛法、販賣佛典、謗捨佛法等等,這些罪業全化成黑色、煤炭般的汁水,從我的毛細孔、根門流出去,洗淨罪障,完全淨除。如此地觀想。

所謂謗捨佛法,是指認為佛陀開示的法有好有壞,認為不好的可以捨棄,這是嚴重罪業。因為只要是佛陀所開示的法,都是清淨的、最完美的法。但是我只能去修我能修的法,其他的法別人做實修,我也非常隨喜,因為他也是修佛陀開示的法。所謂不恭敬佛典,是把佛經與雜物一起放,或是放在地上,或放在不乾淨之處,這是過失、罪業。

增廣法的觀想:總體的歸依境,特別是五部法寶放射出五色祥光,其中黃色光最強烈,融入自他眾生心續之中,使滅諦與道諦所攝的證悟,在自他眾生的內心產生。要如此勝解。

其次,五部法寶各別觀想:分別又唸一串念珠。如此要唸五串念珠。

之後,又歸納的總修:同前,觀想總體歸依境,特別是五部法寶,再修一次甘露流淨。

4. 接著是「歸依僧寶」:不斷唸誦「歸依僧寶」,總體而言,要緣想歸依境壇城聖眾;各別而言,是緣想五部僧寶,即聲聞聖眾、獨覺聖眾、菩薩聖眾、勇士空行、護法守衛。

如此緣想,唸誦「歸依僧寶」時,首先是總修,之後是各別修,最後再總修一次。

總修時,緣取歸依境壇城聖眾,特別是五部僧寶,之後修甘露流淨,以半串念珠修止息法,止息掉依於僧寶所產生的罪障,例如佔用十方信施、僧寶的財物、毀謗僧寶、離間僧伽等。這些罪業化成黑色的水、煤炭般的汁,流出身體之外,完全淨除了。

半串念珠修增廣法,觀想黃色的甘露融入己身。菩薩、聲聞等的內心證悟的功德,化成黃色的甘露,流入自他內心之中,大家都得到這些證悟的功德。這是總修。

之後,各別修:緣取五部僧寶,一部一部來觀想,首先緣取菩薩聖眾,修一串念珠。接著緣取獨覺聖眾,緣取聲聞聖眾,緣取勇士、空行,緣取護法守衛,各修一串念珠,每串念珠同樣是以一半止息法的觀想,一半增廣法的觀想。

各別觀修後,再做一次總修。緣取歸依境壇城聖眾特別是五部僧寶,修一串念珠。

依於僧伽產生的過失很容易犯,例如看到中心的一些毛病而批評,造成罪業。所以無論何時,對中心的僧伽要有清淨心。若對平常來往的僧伽沒有清淨心,產生輕視、毀謗,縱使我們口中唸誦「歸依僧寶」,也不會有好的歸依。再者,僧眾彼此也要有清淨心,相互以對方為歸依境。若認為某一位僧伽我非常討厭,產生爭吵,造成內心干擾,即使口中唸誦歸依僧伽,也不是好的歸依,將來要受到很大的痛苦。所以在自己學習佛法的中心,彼此要有清淨心,是我學習佛法的幫助者。若認為出家人有過失而到別處,還是會找到過失。

六加行摘要08~10

第四~五加行。禮敬與供養的實修法。

(《掌中解脫》205-250頁)

‧七分支的重要性:
道的證悟要在內心產生,首先要積聚資糧、淨除罪障這二者要結合在一起,之後再加上把上師與本尊視為無二無別而誠懇地祈請。之後再專注於道的所緣行相而作實修,如此,道的證悟必然會在內心產生,所以集資淨障就非常重要。

集資淨障必須在一個資糧田面前做,所以觀想資糧田就很重要。集資淨障的重點濃縮為七分支及獻曼達,其中以七分支為主;獻曼達則是歸納在供養分支裡面。七分支為:1.頂禮支;2.供養支;3.懺罪支;4.隨喜支;5.請轉法輪支;6.請求不入涅槃支;7.迴向支。

有人不重視七分支,以為是不能廣大實修者才做的,或者把它當作前行,而不是正行。事實上在密續裡面亦極重視七分支,稱為七清淨。至尊宗喀巴大師時代,看到當時尚未有清淨見地,而打算到印度求法,尋求清淨的見地,文殊菩薩現身對他說:「即使前往印度,也不能獲得廣大的利益,還不如廣大集資淨障比較好,而且把中觀應成的典籍好好的讀一讀。」

一、頂禮分支:
應思惟歸依境聖眾的功德而行頂禮。對歸依境聖眾所表示出來的任何恭敬的姿勢,都屬於身頂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禮拜與小禮拜。小禮拜是五體投地,即額頭、雙掌、兩膝著地;大禮拜是整個身體都趴伏在地。語頂禮是用語言讚嘆歸依境聖眾,不論任何讚嘆或課誦皆屬之。思惟壇城聖眾的功德,而產生恭敬之心,這種恭敬的想法,就稱為意頂禮。

‧大禮拜的利益廣大,身體所壓地下塵沙數量的千倍是將來投生為轉輪王的次數。

‧合掌時,掌心不可合攏成扁平狀,而應將拇指彎曲,放在掌中,如摩尼寶狀。

‧頂禮時雙手合掌若碰觸四處,其意為:碰觸頭頂,種下將來能得佛頂髻之緣起;,碰觸眉間,種下將來能得佛白毫相之緣起;碰觸喉部,種下將來能得佛六十妙梵音之緣起;碰觸心坎,希望能成就佛陀心意的智慧。

‧合掌時若碰觸三門,其意為:碰觸額頭,清淨身的罪業,種下能得佛的身功德之習氣;碰觸喉部,清淨語的罪業,種下能得佛的語功德,將得六十妙梵音;碰觸心坎,清淨內心的罪業,種下能得佛的心意之功德。

‧頂禮已趴於地下時,雙掌必須並攏而且完全伸直,如此可感得將來成就佛的手足趾縵網相;不可握拳,否則會感得投生畜生之罪業。

‧頂禮時,額頭、雙手、兩膝必須觸地,額頭不可以不觸地。碰觸地面之後,必須立刻起來,不可在地面停留太久,如此可種下迅速離開輪迴的緣起。若趴在地上停留太久,會感得將來投生於蛇類之中的不好緣起。

‧若頂禮時為了很快的做,以致身體未伸直,則會感得如駱駝等駝背的動物之緣起。

‧頂禮之目的是為了累積資糧,所以每次要如理如法地做,而不是斤斤計較次數的多少。宗大師的宗風不是每項加行都做十萬次,而是要每次修法都要如法地、純粹地做。若只把目標放在十萬次上,不會有很大的成效。再者不是做完就可以了,而是成佛前都要如此做。

二、供養分支:
若對佛積集禮拜、供養等福德,即使沒有希求後世之心,也能成為獲得佛果之因,因為佛福田不可思議之故。供養是令諸佛菩薩內心喜悅,稱為供養。分為有上供養與無上供養。有上供養例如:水、花、香等供養。

無上供養為諸佛菩薩以內心願望的力量,變現出來的各種美妙供品來供養。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做到這樣的供養,另有四種無上供養,則是可以做到的:1.受持正法。2.發菩提心。3.所聞法義付諸行動實踐。4.累積的善根觀想緣取之後而做供養。

在《聖教次第》中談到十種供養:「身(佛像)、塔、現前、非現前,自作、教他、財、廣大,非染(無煩惱)修行供養十。」這主要是指自作及教他作。亦即:1.自己親自去做佛像。2.自己非親自去做佛像,而是用觀想的。3.自己親自去做佛塔。4.自己非親自去做佛塔,而是用觀想的。5-6.教他(或拜託他)親自去做佛像或佛塔。7-8.教他(或拜託他)去做佛像或佛塔,而他不是親自去做。前四項是自己配合現與非現;後四項則是教他之中配合了現與非現,如此就有八項。9-10.廣大承事:自己廣大承事供養,亦教他廣大承事供養。這又是兩項,合為十項。這十項是不摻雜煩惱的供養。

◎ 一般獻曼達的方法:
若把獻曼達列入供養支,依《安樂道》與《捷速道》,是先做供養,才獻曼達;若依《文殊口傳》,是先獻曼達,才獻供養。若是修六加行法及一般實修者,是先做供養,才獻曼達;但在法會,尤其是長壽法會,則是先獻曼達,再做任何的廣大供養。

曼達即是壇城之意。藉由觀想壇城以取得精華,若獻曼達,於廣大積聚福德具大威力。

‧曼達的大小:最小不可以小於自己吃飯的碗,亦即小不可以小於五指張開之量。

‧左手持曼達盤,但不可空手持,所以左手先抓一把堆聚物,才持曼達盤。在獻供之前,先以右腕擦拭曼達盤:首先向外(順時針方向)擦拭多次,一面觀想自己的罪業蓋障完全擦拭乾淨;最後三次必須向自己(逆時針方向)擦拭,觀想得到身語意的加持。

‧曼達所認定的東方:一種是以靠供養境那面為東方,另一種是靠自己這面為東方。若是獻供類型的曼達,東方應是向聖眾那一面為東方;若是祈請類型的曼達,東方則是靠自己這一面。通常獻曼達的目的是祈求賜予加持,所以是以自己這一方作為東方。

‧擺堆聚:普遍流傳的擺法為37堆、23堆及7堆。

37堆供是八思巴流傳下來的宗風:須彌山王、四大部洲、八小部洲、輪王七寶、大藏寶瓶、四大部洲的特產、八位供養天女、太陽、月亮、珍寶傘、十方尊勝寶幢。

23堆供是宗喀巴的宗風:於37堆裡面扣掉四大部洲的特產、八位供養天女、太陽、月亮。理由是在獻四大部洲時,當然包括四大部洲的特產在內;其次,供養須彌山王時,八位供養天女是住在須彌山上,所以獻須彌山時,當然包括八位供養天女;其次,太陽、月亮一定與須彌山在一起。

另有一種25堆供,則是於宗大師的23堆供的宗風,再加上黃金寶地以及鐵圍山。

最簡略的是唸短曼達時的7堆供:須彌山王、四大部洲、太陽、月亮。

‧37堆擺法:左手抓住曼達盤,右手擦拭之後,先放一把堆聚,唸「嗡 班札布彌 阿吽」,觀想曼達盤面是大自在黃金地基。然後放第一個鐵圈,之後抓一把堆聚,沿鐵圈內圍右旋(順時針)放堆聚,唸「嗡 班札瑞給 阿吽」,觀想為鐵圍山。鐵圍山最內是須彌山,在唸「中須彌山王」時,擺一堆在中間,觀想為須彌山。須彌山中央為珍寶所成;東方白銀所成,呈白色;南方為藍琉璃所成,呈藍色;西方為紅寶石所成,呈紅色;北方為黃金所成,呈黃色。鐵圍山與須彌山之間有七金山環狀圍繞,每座金山之間是海,稱為七遊戲海,在第七座金山與鐵圍山之間還有一個海,稱為外海。四大部洲及八小洲則是在外海上。

在靠自己這方放一堆為「東勝身洲」,在自己左手邊放一堆為「南瞻部洲」,在自己對面放一堆為「西牛貨洲」,在自己右手邊放一堆為「北俱盧洲」。

八小部洲在四大部洲的左右兩邊,每一洲以逆時針方向放,亦即先放東勝身洲左邊一堆為「身洲」,再放東勝身洲右邊一堆為「勝身洲」,於西牛貨洲的上方放一堆,於西牛貨洲的下方放一堆,且要勝解小部洲剛好為大部洲的一半,如此放完八堆。

接著擺四大洲的特產。在東勝身洲的上面再擺一堆,觀想為東洲的特產「珍寶山」。在南瞻部洲的上面再擺一堆,觀想為南洲的特產「如意寶樹」。在西牛貨洲的上面再擺一堆,觀想為西洲的特產「滿願牛」,此牛的大小便皆為金銀等珍寶。在北俱盧洲的上面再擺一堆,觀想為北洲的特產「不須耕種莊稼」,其稻米等不須耕種,自然長出,而且早上收割,晚上就長好;晚上收割,早上就長出來。

之後放輪王七寶及大寶藏瓶。必須觀想是放在須彌山外圍的天空,不能放在須彌山的範圍。於東邊放「轉輪寶」,南邊放「如意寶珠」,西邊放「王妃寶」,北邊放「大臣寶」;東南邊放「大象寶」,西南邊放「紺馬寶」,西北邊放「將軍寶」,東北邊放「大寶藏瓶」。

然後放第二個鐵圈,之後擺八位供養天女,亦不是在須彌山的正上方,而是觀想靠近須彌山的半空中。東方為嬉笑天女,南方為花環天女,西邊為唱歌天女,北邊為跳舞天女;東南為持花天女,西南為持燃香天女,西北為持明燈天女,東北為持塗香天女。

接著放第三個鐵圈,然後放日、月、傘、幢。一種是南方放太陽,北方放月亮,對面西邊放珍寶傘,靠己的東方放勝利寶幢。把寶幢放在己方,代表自己實修的寶幢能迅速弘揚十方的緣起。另一種放法是對面西邊放太陽,靠己方放月亮,珍寶傘放右手邊為北邊,勝利寶幢放南邊。這個宗風的緣起是:表示像太陽一樣的釋尊的教法如日西沈時,像月亮的慈氏的教法馬上就出現。

頌文裡面還有「一切天人受用聚集在其中」,這時要放曼達盤最上方的頂珠,然後抓一把堆聚灑在頂珠周圍,表示天人財富受用全部聚集在其中。

當擺好堆聚後,就要獻供。勝解:曼達不須變大,須彌四洲等也不須變小,但這些財富受用全部都裝在曼達盤內。

‧接著唸短曼達:於第三句有二種傳承,一種是緣想佛國而敬獻,另一種是緣想為佛國剎土而敬獻。前者的意思是:觀想供養的對象為佛國剎土、壇城聖眾、歸依境、資糧田等,在自己面前虛空,然後我把曼達獻給你們。後者的意思是:把所獻的曼達緣想為佛國的清淨剎土,然後供養給資糧田壇城聖眾。以第二種解釋較好,因為所獻的須彌山、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其中的財富受用,原為輪迴的國土、受用,現在觀想成諸佛菩薩清淨的淨土。以清淨的剎土內的財富受用供養給壇城聖眾,那麼福報就更加廣大,所以一般是緣為佛國剎土而敬獻。

‧傾倒堆聚:曼達供後要傾倒收攏,一種方法是把堆聚向外傾倒,這種情況是特別請求排除障礙。另一種方法是堆聚向內傾倒,這是請求賜予成就。通常是祈請賜予成就。

◎ 加行法之獻曼達計數法:
若要以修獻曼達的法來累積資糧,修十萬遍的話,每次從儀軌開頭修廣軌一遍,修完37堆供之後,開始累積次數。這時要先唸一遍歸依發心文,同時向外及向內擦拭曼達盤,然後放一個鐵圈,唸完時必須放好鐵圈;接著唸一遍短曼達,同時擺7堆供,唸完時7堆也要擺完。如此做的話,則歸依發心與獻曼達同時做完十萬遍。7堆供中央為須彌山,然後擺四大洲,至於日月的位置,如前所述一種是太陽放在南邊,月亮在北邊;另一種是太陽在西邊,月亮在東邊。7堆擺完後立刻舉起,觀想獻供養,然後向自己這邊傾倒。傾倒後,馬上又唸誦歸依發心文,同時向外及向內擦拭曼達盤,然後擺一個鐵圈,再唸短曼達及擺7堆,抬起來獻供養,然後倒向自己。如此不斷地實修。每次的最後要結束時,再修一遍廣軌及37堆供。例如每天修四座獻曼達,則每座開頭及結束皆修廣軌一次,共計八次廣軌,其餘中間所累積的次數皆為7堆供。

六加行摘要11

第五加行。七分支之第三的懺悔支的實修法。

《掌中解脫》252-260頁

‧為何內心沒有產生證悟:
我們內心未產生證悟,或雖產生證悟但很快就衰損,而且此世、來世還會遇到很多不順利的事,這都是由罪業因緣和合而導致的。所謂罪是指「能出苦果」,能引發痛苦的果報。

我們沒有把懺罪修的很好,倘若修得好,連五無間罪都可淨除。不過,像定受報的業及五無間罪,不同宗派有不同的主張。說分別部主張:懺罪能使這種罪業減少、減輕、時間縮短,但要想淨化到不受果報則是不可能的。應成派主張:配合精通善巧的懺罪方式,如理而做,確實能把罪業完全淨化掉。眾所周知就是密勒日巴即身成佛的例子。

懺罪的方式主要是具備四種威力,並以強烈的後悔之心來懺罪,就能把罪業懺盡。後悔心的強弱如何,主要依賴對業力因果有沒有深入了解。我們對懺罪這件事並不想去做,罪業產生之後也認為不太重要,這是不太相信業果的緣故。若深入了解業果,對於罪業會招感痛苦的果報完全相信,那麼,內心只要存在罪業的話,就會很擔心而努力懺罪。

‧懺罪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
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造什麼罪,不須要修懺罪法。這只是不知道、不了解。若我們分析每天從早到晚所造之業,語業方面大部分都在講妄語、綺語,身業方面例如不與取,意業又把不與取之物執為自己的。何況我們又取得菩薩律儀及密咒律儀,其墮罪又比違犯分別解脫戒更沈重,這些都很容易違犯,所以檢討起來,每天造作了許多墮入三惡趣的因。我們現在值遇佛法,修習正法,了解很多佛法,在了解佛法的情況下,還是這種情況,那麼,無始輪迴以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投生在三惡趣之中,而且也沒有學習過佛法,那時候所累積的罪業就更多了。因此我們還怕懺罪的時間不夠、努力不夠。

若罪業未懺除而死亡的話,由於累積了很多墮惡趣的因,當然果報只有墮入三惡趣。所以要以猛烈的後悔之心來修懺罪法。若能把罪業懺除清淨,死亡時當然不用害怕。所以平時要十萬遍的大禮拜、十萬遍的百字明,於罪業淨化的徵兆未出現前,都要非常努力地做。

罪業淨化的徵兆,例如夢到潔淨沐浴、日出。這種夢要再三出現,若偶爾夢到則不算徵兆;必須於修懺罪法期間,再三地夢到才算是罪障淨化的徵兆。

上等者能把罪業完全淨除。若做不到,至少不要使罪業增加。所以每天臨睡前要配合金剛薩埵的觀修唸誦百字明21遍,配合墮懺來修頂禮,能使罪業不致增長;若金剛薩埵的觀修再配合四力對治,做滿十萬遍,罪業就會完全去除。

一般而言,早晚至少各頂禮三拜,愈多愈好,並思惟一下懺罪。睡前頂禮並思惟:「希望把今天所造的罪業以這種方式淨化掉;若今天造作了善行,要為眾生好好的迴向。」晨起頂禮並思惟:「睡覺時可能也累積了罪,這些罪也要懺除」,並調整動機:「願我這一天沒有產生煩惱,願我在善行上精進努力,同時要做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

‧四力對治:
修懺罪法力量的強弱,會決定罪業淨化的程度。若具備四力對治,則掌握到關鍵,就能淨化罪業。若未齊備四力而唸誦百字明,也做了懺罪,但沒有什麼威力,不能淨化罪業。

1.所依力:一般派系的說法是,修懺罪法時,要依靠的對境為三寶、佛菩薩、佛塔、佛像,故稱為所依力。但是自宗的說法,所依靠的力量只有兩個,就是歸依與發心。

我們造作罪業的對象就只有兩種:一種是由於佛陀之故,我造作罪業。歸依能把我對佛陀造作的罪業懺除掉。我們由於沒有把歸依做好,所以對佛陀導致很多過失;若把歸依做好,信心非常強烈,就不會在佛陀這裡造作過失,且能把前面的不相信而造作的罪業也都消滅。

另一種是由於眾生,我造作罪業。這是因為對眾生沒有悲心之故。所謂依於眾生所產生的罪業是指對於眾生有傷害他的想法,在這種動機之下造作罪業。這種過失如何去除?必須緣取眾生,產生使他離苦得樂的想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要成就佛果。產生這種強烈的利他想,就不會傷害眾生,而能把障礙淨除,甚至不會造作罪業。所以要發菩提心。
平常修懺罪法前面都有歸依、發心,特別是密咒乘,特別是無上密的儀軌,開頭都有上師法及金剛薩埵的除障法,尤其是金剛薩埵的唸誦之前,還要唸誦歸依發心文。觀想諸佛的總集就是自己的上師,對上師進行七分支的唸誦,所感得的福報就非常殊勝。

若內心想要產生證悟,順緣為積聚資糧,逆緣為淨化罪障。就積聚資糧而言,靠著上師來累積資糧,威力強大,所以有上師相應法。就淨化罪障而言,以金剛薩埵觀修唸誦,進行懺悔,且在觀修之前,又有歸依發心文,才觀修金剛薩埵,唸誦百字明,威力非常強。

墮懺時,前面沒有正式的歸依發心文,可是最前面要唸誦:「歸依佛陀,歸依正法,歸依僧伽」,就已有歸依,雖然沒有發菩提心文,但間接的已包含在內,而且是齊備所依力;之後才唸誦如來名號,然後做頂禮。這是依靠如來的名號來進行懺罪的方式。

修任何懺罪法的時候,首先唸誦歸依文,歸依三寶,思惟一下歸依的內容;然後調整為菩提心的動機,思惟:「我所做的懺罪,眾生都跟我一起來懺罪,由我這懺罪,能懺除眾生的一切罪障;而且這個懺罪法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就佛果。」

2.拔除力:對於已造作的罪行,產生強烈的後悔之心,這是拔除力。

齊備所依力之後,能否將罪業淨化,就要依靠拔除力(後悔心)。後悔之心強烈的話,則後面的過失返回力(防護心)就很強烈。若沒有什麼後悔之心,則後面的防護之心也不會存在的。要產生後悔心,是來自對業力因果深入的了解,而且完全相信;若沒有的話,不會產生後悔心。所以要對業力因果再三的學習、再三分析,思惟業力因果的道理:以前一定有很多罪業,若我不墮除這些罪業的話,將來它的異熟果報當然墮入三惡道。三惡道的每一道的痛苦完全了解、相信的話,現在當然非常恐慌,內心一定產生強烈的後悔。

3.過失返回力:在後悔的情況下,立下誓言:以後永久不再造作,或者是這一天我不造作,或是這段期間我不造作。產生一個防護的想法,這是過失返回力。

防護想一定要有,就是「我以後絕不再做」這種堅絕的決心。有這種想法之後,但是過幾天又做了怎麼辦?為了不要把自己的防護想法的誓言互相違背之故,對於容易犯的罪業,例如妄語、惡口等,若立下誓言:「以後我都不再犯,不再做這種罪業」,立下這種想法之後,其實很容易發生。若又違犯了,則前面立下的誓言就變成妄語,這是第一個過失。其次,由於不能做到之故,所以之後就把防護想法丟掉了,而不產生防護想。由於不產生護想,所以對治四力不齊備;對治四力不齊備的話,則懺罪沒有什麼威力。

因此,對於容易斷除的過失,可下定決心:我一輩子永遠不違犯它。但對於容易違犯的過失,則是想:「今天不再犯。」這樣比較容易做到。逐漸地延長為一週不再犯,一個月不再犯,愈來愈熟練,逐漸串習,防護想法就會很堅固。

4.遍行對治力:在前面三種力量齊備之下,內心緣想:為了要淨除罪業之故,因此我做許多善法實修。所做的任何善法實修,稱為遍行對治力。其中流行最廣的有六種:

(1)唸誦如來的名號:例如墮懺。(2)唸誦陀羅尼咒:流行最廣的是配合金剛薩埵的觀修來唸誦百字明。(3)誦經。(4)觀修空性。(5)供養:為了淨除罪障,特別對諸佛菩薩進行供養。例如千供或供千燈等廣大供養。(6)建造佛像佛塔:內心緣想為了淨除罪障,而來製作佛像、佛塔,都具有懺罪的力量。

六加行摘要12

第五加行。七分支之隨喜至迴向支的實修法。

《掌中解脫》260-280頁

‧大禮拜與懺罪支結合的實修:
若要做十萬遍大禮拜的禪修者,一種方式是配合六加行,而且通常是放在懺罪分支,一邊進行懺罪,一邊進行十萬遍大禮拜。於前面頂禮分支時,不必做大禮拜,只須雙手合掌,產生恭敬即可。真正做大禮拜是在懺罪分支。

另有配合上師供養法,在頂禮的項目做大禮拜。先唸頂禮咒,然後唸墮懺,一邊唸一邊拜。

以墮懺做大禮拜,傳統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從頭唸到尾一邊唸一邊拜,一直唸一直拜。

另一種只在唸諸佛名號的段落,一面唸一面拜,唸完全部的如來名號之後,又再唸第二遍,又一面做禮拜,要結束時,才把墮懺後面的儀軌一次唸完。

還有一種方式是每尊佛名號一直不斷的唸不斷的拜,例如第一尊佛名唸五十遍、拜五十拜,才換第二尊佛名,如此全部佛名唸完拜完後,才把最後結行儀軌一次唸完。

第四支﹑隨喜支的實修:

‧隨喜的特色:所花力氣最小,但累積的福報最大,而且又能快速累積福報。

隨喜他者的善根能累積很大的資糧,特別是隨喜自己的善業時,要沒有驕傲自滿的隨喜自己以前的善業,如此善根會累積且擴充得很快。這在宗大師的證道歌《前程似錦》提到。

宗大師另一部作品《覺受歌》,每段末尾有一句:「往昔登地菩薩如何修持,求解脫的我亦如此學習。」不過,我們唸誦時應改成:「至尊上師如何修持,求解脫的我亦如此學習。」

往昔淨色王曾問佛陀:處理國家事情這麼忙碌,修什麼法最適合呢?佛陀開示:1.隨喜他者的善行;2.廣大發菩提心;3.迴向。由此可知,就在家人而言,要學習佛法,一定要重視這三項,因為隨喜、發菩提心、迴向不需要特別安排時間來修法,所以很容易做:

首先調整自己的動機,產生菩提心的動機,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這一天所做的工作都變成善根、善行,所以不必另外花一個時間去修法。

隨喜:只要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別人在行善、或者內心想到某人在行善,馬上沒有嫉妒,發生隨喜,就已經累積廣大的福德。行善後累積福德善根若未迴向,往往會因為憤怒,而把這些善根完全消滅,非常可惜。若迴向後,善根就很堅固,不會受到生氣的影響而破壞。若把善根迴向圓滿菩提,在未得圓滿菩提之前還能夠經常成熟受用,所以要迴向圓滿菩提。

‧如何進行隨喜的觀修:隨喜的對象只有兩種,自己的善行以及其他者的善行。

1.隨喜自己的善行:自己前世所做的善行沒辦法直接知道,但可透過比量的推理得到的了知來進行隨喜。若是這輩子的善行,是親身的體驗,就可以在直接的知道之下來做隨喜。

由比量如何可知前世的善行呢?佛經裡開示:增上生的原因除了持戒之外,沒有其他原因。所以投生在增上生的人身,要好好的持戒。戒律之中最起碼要持守斷十不善所攝戒。由此可知前世一定有好好的持戒。因為任何事物都有相隨順的因,所以這輩子所得到的幸福,相隨順的因一定是前世的善業;這輩子所得到的痛苦,相隨順的因一定是前世造作的惡業,這是因果法則。所以諸多前世一定累積廣大的善業,現在才能得到人身,又聽聞佛法;假設以前沒有善根的話,這些皆不會發生。這種情形了解之後,好好地做隨喜。

特別是前世辛苦勞累,才讓我獲得這麼好的身體,所以這輩子我更要好好的做,不要讓前世的辛苦浪費掉。要立下誓言,好好努力,至少要使這個效果維持原樣。

要反省自己平常做了些什麼事:下輩子要得到人身必定有其因,這些因我到底累積了沒有?若有累積的話,趕快隨喜自己;若沒有累積,就要懺罪,現在開始累積將來的善因。

平常我們做善行的時候,有時是動機不夠純淨,有時是加行不夠純淨,或結行時不夠純淨,這三個段落都純淨的,可能少之又少。所以仔細分析,大部分的人下輩子可能往下走。

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就失望,而是要瞭解往下或往上走全操控在自己。瞭解後,用四力對治,把以前所造的惡業完全破壞掉,且在善業方面趕快努力加強,將來投生善道一定有希望。

我們算自己的錢財增加或者算自己哪些事情吃虧,並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算一算自己的善行及不善行有多少,且不要算錯,這非常重要。若忽視善行,不去計算它的話,逐漸不去做,沒有累積的話,下輩子解脫成佛沒有希望,在善道也沒有希望。若輕視惡行而不去算它,認為無所謂,就會累積很多惡業,將來到三惡道受強烈的苦,這就吃虧很大。

通常在睡前把當日所做的善行、罪行回想算一算,隨喜善行並且迴向:我明天還要行善。懺罪惡行。睡前唸一遍總懺或墮懺,最好是配合金剛薩埵的觀修唸誦,唸21遍百字明。若每天唸21遍百字明,能使罪業增長的部分斷掉,若唸十萬遍,則能把罪完全去掉。

例如修歸依是讓我內心的歸依變得非常純淨,這是目標;數目多少不是目標。但為何要計算?這是為了我將來做完後,可以用來隨喜。為了隨喜自己的善行,才會有計算數目字。

2.隨喜他者的善根:分為隨喜親人的善行、隨喜敵人的善行、隨喜陌生人的善行三項。

分成這三者是因為通常我們對敵人的善行不會隨喜,而是內心憤怒;對親人的善行會隨喜,但是伴隨著貪戀的污垢,因為他是我的親人,做這善行多麼好,在這種貪戀的污垢下進行隨喜也不純淨。對於中間者的善行覺得不重要而不會隨喜。這三種情況都不要有,在沒有任何貪戀、瞋恨、輕視等煩惱污垢的情況下,僅因為它是善行,我就要隨喜,就非常好。

‧隨喜的對象有五種:亦即隨喜造善根者,(1)凡夫未入道者的善行,(2)聲聞已入道者的善行,(3)獨覺已入道者的善行,(4)菩薩的善行,(5)佛陀的善行。

在沒有驕傲、嫉妒、競爭之心,我對他者的善行純粹隨喜,自己會累積新的福報:若隨喜的對象之程度跟我一樣,我會不花力氣得到與他一樣的福報;若行善者的程度比我更高,我會得到一半的福報;若行善者的程度比我差很多,我會得到比他更多的福報。

若對他者的善行產生嫉妒,自己的善根會衰損,而且對方的善業對我也沒有發生什麼幫助。

第五支﹑請轉法輪支的實修:
在七分支時,有時也會獻曼達,所以要準備曼達盤。在曼達盤上擺九堆,即中央一堆,四方四隅,觀想成為法輪來獻供養,請求轉動法輪。因為佛陀曾說過:請求才開示,未請不開示。而且所開示的法是無價珍寶,一定要請求才會開示。又因為法的珍貴,所以講說者一定要坐高座,聽法者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多麼偉大,一定要坐低的位子。

再者,開示者在開示之前,要先頂禮法座,這是因為法非常珍貴,要尊重佛法。聽法一定要請求,沒有請求不開示,所以學法時要請求,之後才可以聽聞教法。

第六支﹑請求不入涅槃支的實修:
若於此段落修法時有準備曼達盤,則在曼達盤上擺五堆,把它勝解為金剛寶座,獻上寶座,請求長久安住。請求不入涅槃很重要,佛陀要涅槃時,若能請求不入涅槃,則佛陀不只住世八十歲,而可以更久,但因為沒有祈請故,所以佛陀八十歲就圓寂了。所以我們對資糧田壇城聖眾、對上師請求不要入涅槃,這是很重要的。修上師長壽法的主要目的也是如此。

在請轉法輪及請求勿入涅槃時,要觀想資糧田聖眾親自准許,這種勝解很重要。

第七支﹑迴向支的實修:
善行做之前要調整動機,善行做完後一定要迴向很重要。所以噶當派的上師說:「初後學二事。」最先要產生菩提心的動機,至少是造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下行善,則此善行就成為大乘的法。結束時迴向給圓滿的菩提。在尚未得菩提之前,這善根還能長時受用,不會衰損。最重要是迴向菩提,這善根才能變成菩提的原因。

‧迴向與發願的差別:迴向一定列入發願的類型,但發願不一定是迴向。迴向一定要有個迴向物,迴向物就是我們所累積的善根。「以此善根迴向菩提」,這是發願,也是迴向。但是發願不需要任何物質,只要發願希望眾生成就佛果。這是發願,不是迴向。

好的迴向能使所做善行的威力增大。若是把善行迴向給此世的財富、受用、享樂、運氣好、長壽、無病等,則善根的力量變得很薄弱,成熟出小小的果報。若迴向給下輩子獲得天人果報,也是很小。若迴向給證得解脫的因,則力量稍大。若迴向給證得菩提之因,則此善根發揮到最大。因此善根要成熟出天人善報或佛果,要往哪個方向去,就靠迴向。

‧迴向的重要性:若不迴向,可能因憤怒而把善根完全消滅掉;若迴向圓滿菩提,即使生氣,這個善根也不會被滅掉。

‧迴向有六方面:

1.以何迴向:當然是用善根迴向。

2.為何目的而迴向:希望善根不會衰損。

3.迴向的目標:迴向無上菩提。

4.迴向何事:迴向一切眾生都得利益。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得到幫助,因此我要得到圓滿菩提。

5.迴向的方式:以方便與勝慧二者結合而迴向。

6.迴向的本質:迴向是內心的「思」心所,這思心所是陪伴著一個希求心,希求善根不會衰損、窮盡,而這思心所則把善根轉變為圓滿菩提。

‧迴向的方式有三:(三大迴向)

1.迴向自他心續之中的佛陀聖教增廣。

2.成為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攝受之因。

3.成為證得無上菩提之因。

要把善根迴向這三項的任何者,不要把善根迴向給此世的安樂以致浪費了廣大善根。

第五加行講的是集資淨障的關鍵聚集在七分支,因為七分支在集資淨障的力量最強大。

第六加行:
是祈請之後,希望教誡與我的內心完全結合在一起。

道的證悟要在內心產生,一定要三法齊備:1.集資淨障;2.視上師與本尊無二差別而啟請,因為透過啟請,道的證悟在內心產生;3.將護所緣行相。

內心任何覺受與證悟要在內心產生,一定要靠上師的加持進入我的內心,若未得到上師的加持,不管自己怎樣辛苦勞累,證悟絲毫不可能產生的。

上師的加持進入內心要靠什麼方法?要靠啟請,上師與本尊無二差別而進行啟請。以此方式使加持進入內心,而得以證悟,所以要有啟請的項目。

唸誦宗大師所寫的傳承上師啟請文《啟勝道門》,加持力很大。這是宗大師在熱振地方禪修時,親自見到傳承上師現身,因此寫下了這個啟請文。

啟請文中包括廣大行持的上師、甚深見地的上師以及實修加持派的傳承上師,對於每一位上師都以一個頌文來啟請,是這個上師殊勝功德之處而啟請。每一偈的最後一句要唸兩遍。而宗大師的啟請文則是《緣悲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