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續法林舉昧格西開示《水論》二:

(依張福成口譯內容整理及編輯)

2011.4.14 開示範圍:偈頌 1-15。

*調整聞法動機:

目標是為了遍滿虛空的為母有情,因此我要得到所能夠獲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因此我要聽聞正法,按照法義如理而修持,使這個果位能現前。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與威儀之後,來聽聞教法。

談到「學法」,學法應當要達到一個效果,就是調伏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內心。能夠調伏自己的內心,就稱之為學法。在印度話裡面,「法」這個字是「達瑪」(dharma)。「達瑪」這個字現在翻譯為「法」,不過它的意思是「調整」。調整什麼?就是調整我們的身口心三門的行為,但其中最主要是調整內心的行為。我們的內心大多數情況都是朝向於煩惱,被煩惱所控制,經過調整之後,使內心不是朝向於煩惱,而是朝向於善的方向。這調整的方法就稱之為「法」。學習佛法就是學習這個調整的方式,以這個調整的方式,使我們的內心由劣等轉變為上等,由不好的部分轉變為賢善的部分。之後不斷地調整,使內心更加進步,這是學習佛法的過程,最後就會達到徹底究竟的果位。

此種學法的次第,完整開示的貢唐蔣貝央,這位大博士就把世間高雅、高等的行為,一直進步到佛法方面之成佛次第,這樣的過程予以開示,而寫了《水木論》這本書。目前所講的只有《水論》。

*為新學員簡略複習上次內容:

此書裡面談到世間高雅的行為,再進入到佛法的修持,逐漸地進步,到究竟的果位,這中間整個的次第,全部都用水來做比喻,所以書名稱之為《水論》。

可能有些人上次沒來,所以把這背景介紹一下,同時把上次講過的部分簡略地複習一下。在講說這部論典方面,一般的習慣可分為兩部分,就是:名稱的意義, 與正文的意義。

一、名稱的意義:

這部論典的名稱是《善說水論──二規百層波瀾》。「善說」是格言,書名是《水論》。「二規」為兩個規矩,就是世間、世俗人類社會的規矩,還有純正、上等的佛法規矩,它的善惡取捨應如何做,這部分要解釋說明,所以稱為二規,即世間與出世間。這裡面的善惡取捨要講很多,就像大海的波瀾壯闊,一波接一波,「百」是多數詞,要談的道理很多,就像海浪一般,一層接一層,重重無盡,這是書名的比喻。

二、正文的意義:

就是趨入撰寫的支分、所撰寫的正文本身、以及撰寫完畢之結語,分成三項。

(一)趨入撰寫的支分:包括諷誦詩的供養文,發誓要撰寫一篇文章,以及鼓勵聽 聞,這三個項目。

第一頌:詩歌的供養文

「智慧深無邊,充滿悲心寶,功業疊浪湧,能王法海勝。」

此偈是把能王,能者之王佛陀以大海來比喻。如何比喻?首先,大海的特色為其底在何處,找不到;邊在何處,亦找不到。其底與邊皆找不到,廣大無邊。其次, 在大海裡面有各種珍珠等的珍寶,遍佈充滿。再者,大海本身的浪重重無盡,不會有平靜無浪,海浪一波接一波,不斷地搖動,恆時存在。以此特色來比喻能王本身的智慧找不到底與邊,智慧甚深廣大。其次,佛陀的內心充滿了悲心,就像海底充滿珍寶一樣。再者,佛陀因為悲心故,利益眾生的行儀,不會消失不見, 就像海浪重重無盡,順著所調伏的眾生,於利益他的時機出現,佛陀利益他的行為就會出現,不會沒有,所以是重重無盡。以此為比喻來讚嘆能王。

這裡面讚嘆能王的特色是智慧、悲心與威力。通常我們談到佛陀的功德時,簡略地說,就是智慧的功德、悲心的功德、事業的功德,從這三個角度來讚嘆,而且以具體的大海來比喻。

第二頌:發誓撰寫

「離污濁淨水,息眾生躁熱,新格言甘露,慰藉聰慧者。」

沒有污垢、沒有垃圾、沒有混濁的這種很清澈的水流,以這種清澈的水流能夠使有身體的眾生他的煩躁不安的熱惱都能止息。這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要講新格言甘露,暫時方面的善趣之快樂、功德與好處;特別是由依止善知識開始,到無學雙運之間的道次第,要做講說之格言,就像甘露一樣,就像是乾淨的水能使眾生之燥熱解脫,這個格言的本身能慰藉聰慧者──「聰慧」是指有緣者──能夠讓有緣的士夫於暫時上得到善趣的安樂,究竟上得到解脫成就佛果。「慰藉」是指休息,使有緣的士夫於善趣中遠離痛苦,得到休息;能夠由解脫、佛果,遠離一切的痛苦,得到休息。

總之,這句話講的是譬如乾淨清澈的水,能夠使燥熱、饑渴的眾生脫離痛苦,所以在暫時、究竟方面都受到痛苦逼迫的眾生,我透過格言裡面所講的道理,讓他們都可以得到好好的休息,脫離痛苦,這樣的新格言我要寫,這是撰寫誓言。

第三頌:鼓勵聽聞

「染香潔淨水,供養或洗滌,洒水皆良妙,格言遍莊嚴。」

「香」是指紅花,放了紅花在裡面的乾淨的水,平常可作佛堂之供養的水或是洗滌。供養的水是指飲用的水,洗滌是指洗手、洗腳的水;或者是灑淨的水。「皆良妙」是非常地好,摻雜了紅花的水本身有很多的用途,當作飲用水、當作洗手洗腳的水、當作修法時灑淨的水,都非常好用,都非常適當。這是一個比喻。就像這種情況一樣,現在所寫的這個格言本身「遍莊嚴」,不管是誰都可以來學習, 不管是誰聽聞、學習、修持,都非常好。

(二)撰寫的論典正文本身:從第四頌開始才是第二個科判:所撰寫論典本身, 裡面分成兩項。

第四頌:應知二規矩

「知二規取捨,成辦久暫事,如同善思察,舵手之入海。」

「知」是通達,知道兩個規矩:世間、出世間的善惡取捨。如果能知道的話,才可以成辦久暫益,就是暫時方面的事情、長久方面的事情這些利益、目標皆能成

辦。用一個比喻,譬如舵手入海,對於海面的情形非常精通、專精,能夠好好的觀察的船長一樣,他進入大海之後,很容易就穿越大海到達彼岸,因為他對大海非常了解。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這裡談到正文本身要講兩個規矩,就是社會團體之中高雅的行為應如何做,正法方面的修持其善惡取捨應如何做。如果這兩方面能夠通達了解的話,「知二規取捨」,則暫時的事情能夠成辦,長久的事情也能夠成辦。就表示此書要講這兩個規矩。前幾頌提到要講新的格言,這新的格言要講什麼呢?即是這兩個內容。第五頌:談世間高雅的行為應如何做

要先談在世俗之中高貴的行為應如何做,因為第四頌撰寫誓言說要寫兩個規矩, 要先講哪一個呢?所以第五頌當作一個啣接詞,回答此問題,為何要先講世間高雅的行為。

「小溪無能涉,大海豈能渡,良規不能知,法性焉能悟。」

若看這內容,以「無能涉小溪,豈能能大海,不能知良規,焉能悟法性」,這樣比較容易了解。譬如說若連一個小小的溪流都不能走過去或游過去,卻裝模作樣到海邊說我要渡大海,只是大家嘲笑而已。「不能知良規」是指世俗的良規、高雅的行為,這些世俗之中值得尊敬的高雅行為都作不到,卻說我要學習佛法,我要證悟佛法,大家會認為你是開玩笑。

這意思是說,應先知良規,其後悟正法。世俗之中、團體裡面之高雅、端正的品行、行為先做好,之後才有辦法把佛法學好。

在怙主龍樹菩薩的論典中談到:善通人法(人間的法),天界才不會遙遠。所以世間高等的行為做好的話,才能夠學習佛法,如此天界不遠。按照階梯而走的話, 就能得到解脫。所以把世俗之中高雅的品行做好,之後學習佛法,可見有一個順序存在,就像樓梯一樣,按照階梯走的話,就可得解脫的果位。

第六頌:應齊備的條件

現在要講這個論典,先講世俗高雅的行為,總之學習這個論典應具備什麼條件, 或者就整體的佛法修持方面而言,或者就算是學習這部論典本身,學習者應具足什麼功德、條件,他才能夠去學習。

應該要有什麼條件呢?必須內心正直,是正派的人士;其次要聰明,能夠分辨善惡取捨,這種分辨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條件。

「具備正理智,吸取他才識,草原潔淨水,潺潺取花朵。」

如果要學習其他人的優點、才華,學習者本身要具備什麼條件嗎?首先他的內心要很正直,不能有偏頗、偏袒之心。其次他的內心要有聰明的能力,能夠分辨好壞,這種分辨的能力必須有。所以內心正直又有聰明能夠分辨好壞的話,他才可以去學習別人的才華能力。假設他的內心是偏袒的、好壞也分辨不清楚,就不可能學習別人的才華。這是要講的意義。

後面就用一個比喻:「草原潔淨水,潺潺取花朵」,譬如在草原中間的小溪緩慢地流動,它流過去的時候,它左右兩邊的花朵就能收集起來,好像能帶著這些花朵而走,好像採集這些花朵一樣。

一般經常談到適當的器皿,就是所調伏的弟子、所應化機應該具備的條件,就是此處所要談的。通常我們談到所要依止的上師要有什麼條件,能依止的、要去學習的弟子要具備什麼條件,都會討論到這兩個範圍。此處是討論弟子、學習者之適當對象,他應該有什麼條件嗎?他的內心應當安住在正直之中,不會有強烈的偏頗之心,還要有能夠分辨好壞善惡這種聰明的能力,而且又精進努力的這種人,這種條件要齊備。

《四百論》裡談到學法者(弟子)至少要具備四個條件:內心正直、要能分辨好壞善惡的聰明、要精進努力不可太懶惰、要有恭敬之心。必須齊備此四條件。

第七頌:學習時首先要遠離惡友

「壞人四處轉,聚集惡類屬,深淵地裂水,引領渣泥污。」

「壞人四處轉」,從字面上來講,可以有兩種解釋。壞人本身到各處去,他只會聚集、聚攏很多的缺點,除此之外,壞人不會去學習優點,不去學好的部分,他只學到很多惡劣的品性。或者這樣講:壞人到處跑來跑去,若你與他結交為友, 他只會讓你聚集很多壞的品性、壞的習慣,除此之外不會讓我們學習別人的優點、好處。可以有這兩個含意。就是說我們結交的朋友假設是個壞人,你跟著他跑來跑去,只會學到壞的品性,好的品性都學不到。

後面是比喻:「深淵地裂水,引領渣泥污」,譬如地裂開來,往裂開的地方流進去的水必定伴著很多污泥、爛泥巴流到裂縫裡。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這一偈與前面第六頌配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配合,因為第六頌說明學法者的條件要具備內心正直、內心要分辨好壞善惡的聰明之心,因為這條件具備之後,才有辨法去學習別人的優點;而遇到的障礙就是壞人,讓我們沒辨法學習別人的優點,所以必須先遠離,因此講了第七頌。

總之,我們已齊備正直、聰明等條件,就有資格去學習別人的優點。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結交損友,因為結交損友會讓我們累積很多壞毛病,所以必須要斷除掉。

第八頌:學習時要有憶念及正知之心

前面開示的條件既已齊備,內心也很正直,也有分辨好壞善惡的聰明,就有資格去學習別人的優點。可是學習之時必須要有正知之心,必須依靠憶念與正知。因為若不依賴憶念與正知的話,學習就沒有辦法進步,所以第八頌就講這個問題。

「求學起步難,無意衰損易,水滴聚滿難,洒落頓失遺。」

「求學起步難」,前面談到以正直、聰明之心去學習別人的優點、別人的才華; 在學習別人的功德時,起步是很困難的,可是在學了之後,「無意衰損易」。此「意」是指憶念與正知,維持要靠憶念,了解情況要靠正知,假設不依賴於憶念與正知的話,學習是很困難,但失去它卻很容易,就像「水滴聚滿難,洒落頓失遺」。譬如一個大水缸要累積水時,一滴一滴的慢慢累積,可是我要把它倒掉的話,一下子就倒掉了,完全就沒有了。所以累積是很困難,而失去卻很容易。一樣的道理,學習別人的才華、能力是很困難的,但失去它卻很容易。

所以在學習別人的才華、能力,剛開始學時很困難,必須透過憶念與正知。由憶念不斷地維持,由正知好好地去分析。假設沒有這樣做,很容易就忘記了。又譬

如說我們累積善根福德,要累積時很困難,但要失去它卻很容易,因為只要憤怒, 就會失去它,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第九頌:披甲精進

自己開始去學習那些功德、能力、才華、優點之後,也知道憶念與正知非常重要, 維繫的力量靠憶念,了解情形靠正知,這些都齊備了,這些都是必要的,然後開始去學習這些優點、學問。學習時首先應如何做?要披甲精進,這是非常重要的, 要說明這一點。因為要先披甲盔甲,先發下誓言,遇到什麼樣的辛苦困難,再大的挫折,我都不放棄,先讓自己振奮起來,像披甲盔甲一樣,以後就會很容易。為了說明這一點,就是第九頌:

「能荷難行擔,凡事不艱難,潛入水中者,雨落無妨害。」

「能荷難行擔,凡事不艱難」,這是意義;後面「潛入水中者,雨落無妨害」是譬喻。「能荷難行擔」是能挑起難行苦行的擔子,這是指不管遇到什麼辛苦困難, 不管遇到什麼挫折,我都能克服,絲毫不害怕。內心要有這種想法。有這種想法, 就能夠挑起難行苦行的擔子。這種內心堅毅的人做事時,就沒有那麼辛苦困難, 遇到什麼挫折或困難都不會被打敗,因為毅力堅強,所以都能夠克服。其比喻是

「潛入水中者,雨落無妨害」。一個人已經潛入到水裡,天空下著大雨都不怕, 因為他在水中,不會對他造成傷害。同樣道理,如果一個人先立下志向,心力堅強:「遇到什麼困難辛苦,我都不怕,我一定可以把它打敗。」內心先有這種毅力的話,以後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被打敗的。

寂天菩薩曾開示:「勤學無難事。」如果很勤快,不要怕挫折,再三地學,沒有什麼不能達成的事。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談到這句子時,指的是菩薩行持,因為菩薩行持本身都非常偉大,所以我們心裡會想:「這些菩薩行持那麼偉大,我怎能做得到呢?」不是的,勤學無難事。當你沒有去學習的時候,或者有一搭沒一搭不勤快去做的時候,好像菩薩行持都非常困難。可是不管怎樣困難, 我再三做,不斷地再三做,就會發現它愈來愈容易。

一樣的道理,就世俗而言也是如此,文字或是學任何東西,剛開始都很困難。可是再三學,每天很勤快地學習,以後就會發現很簡單容易。所以剛開始學時非常困難,因為那時候沒有習慣,也不會,所以很困難。可是再三去克服它,再三學習,會養成一個習慣。如果到習慣成自然,就會發現很容易。

第十頌:要持續的精進

之後去學習這些才華、優點、學問時,除了前面的披甲精進之外,還要加上持續不斷的精進之心,就是精進本身還要持續不斷。如果不是的話,前面勇悍無比地去做了,但是三天捕漁五天曬網,是沒有用的,所以精進應該要做到不中斷。這就是第十頌。

「精進無間斷,漸成事皆辦,大河悠緩流,繞行地廣寬。」

精進時持續不中斷,要有久遠持續之心,中間都不要放棄。這樣精進不放棄,逐漸去做的話,「漸成事皆辦」的「漸成」是指逐漸去做,不要中斷、不要放棄, 最後事情一定會達成。比喻就是「大河悠緩流,繞行地廣寬」,譬如大河流得非

常緩慢,可是它流得非常遠,最後終會流入大海。

在學習佛法,或禪修佛法,或世間的事情,要持續,不要放棄,慢慢地做,不要急躁冒進。倘若不是這樣持續的話,則學一下就認為這件事我可能沒辦法做,再去學另一樣;又學了一下子,又認為這也沒辦法做,再學另一項。這樣子繞來繞去,不會有任何成果。所以要把某一件事情學得很好,持續地把它完成,就可以配合到各個事情都是如此。

其實在任何方面精進去做的時候,持續心、持續力非常地重要。只要持續,效果一定會出現。除此之外,假設不持續,這個學一點,那個學一點,不持續的話, 不管學什麼,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成果。因此精進當然是需要的,可是精進的持續力也很重要。

前面都是複習,從第十一頌開始就是新的,是今天要講的。第十一頌:要有長遠心去做才會有成果

事情進行時,一定有它的方式,所以要特別注意,按照這方式去做才是正確的。

「大事久時成,躁進不究竟,大河緩流遠,猛浪遙不行。」

就世間的大事而言,世俗上的事情、佛法上的修持,總之大事情一定要有久遠心, 恆長的久遠心,心裡要想著即使長久也要把它達成,而不是說馬上要有成果,這是不太可能的。要有長遠心,知道要花很長久的時間才會有成果出現。所以精進要有久遠想,不是說我現在做了,馬上就有成果出現。做了馬上有成果,這不太可能。即使是世俗中小小的事,也不是說做了馬上有成果,恐怕要辛苦勞累,要經過一段時間。大的事情更不用說了,要更加長久的時間。佛法的修持更不用說, 還要更加長久的時間。所以內心要有這種想法:「我要花長久的時間去做」,而不是說做了馬上要有效果。沒有效果我就不做,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大事久時成」,大的事情也好,佛法的禪修也好,要經過長久的時間,我才能夠達成它,才有成果出現。「躁進不究竟」,冒冒失失做,短暫地做,馬上想要有個成果出現,這是不可能的。

接著是比喻「大河緩流遠」,長江大河本身流動得很緩慢,可是它流得非常遠, 經過很廣大的地方、廣大的平原之後,流入大海裡。「猛浪遙不行」,猛浪搖動, 不會行到很遙遠的地方。大的海浪是一段一段地搖,它可能很高、很強烈,可是它只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搖,不可能走得太遠。所以大的事情都要花長久的時間, 長期去做才會有成果,不是說我勤快地做了短短的時間,就要有成果出現。所以做大事情時,內心要抱持一種想法:「我要花長久的時間去做。」要有這種心理準備,而不是花很大的力氣做一個短暫的時間,馬上就有效果,這是不可能的。譬如聖者無著修怙主彌勒的法,他的故事一樣。因為這個故事與此有關,所以在此做一些講述。

《般若經》是講述空性的教法,這稱之為直接講述,直述空性次第;可是裡面一定要有隱義,隱藏的意義就是現證次第。大家如果讀《般若經》就會瞭解,《般若經》裡談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都講「無」,這個法也無,那個法也無,這是直述空性的內容而已。聖者無著學習《般若經》的廣中略三種,可是學習時一看,

裡面直接開示空性次第,聖者無著心想:「不可能沒有開示隱義的現證次第,一定有開示,但是不知道內容是什麼,而把這部分的隱義次第明白解釋,大概在人類的世界是沒有的。把這個空性的內容不僅是直接講述空性次第,連隱義現證次第都完整開示,當然是怙主彌勒了,祂一定有辦法。如果我去拜見祂,怙主彌勒一定會講清楚,所以要想辦法修怙主彌勒的法,修法時希望能見到怙主彌勒。」之後聖者無著就閉關修持彌勒怙主的法,經過三年,什麼徵兆都沒有,只是辛苦勞累。於是就放棄了,離開閉關房。在路上看到三個情況。首先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條毛巾在擦很大一塊鐵塊。聖者無著於是就問他:「你在做什麼呢?」那個人回答:「我每天擦擦擦,我要把這個鐵塊做成一根針。」聖者無著很驚訝地說:「這麼大一塊鐵,怎麼可能把它磨成針?」這個人回答:「辛苦努力的話,沒有不能達成的事。高山都可以剷成平原,何況要把鐵塊磨成針。」聖者無著聽了心想:

「那就是我的努力不夠了。要達成我的期望,我設定的期限太短了,努力還不夠。假如像這個人講的一樣,如果再繼續努力、更多努力的話,事情應該會達成的。」於是就回去又閉關。

這樣又過了三年。禪修的任何徵兆都沒有出現,辛苦勞累。心想:「大概沒有希望了。」又放棄,離開閉關山洞。在路上休息時,看到河邊一塊大石頭,上面有水滴一直滴下來,竟然把那塊大岩石穿了個洞。心想:「一滴水一滴水滴在石頭上,都把石頭穿了一個洞,如果辛苦努力的話,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可見我辛苦努力還不夠。」於是又回去閉關,繼續禪修。

這樣不知不覺又過了三年,什麼徵兆都沒有。心裡又想大概沒希望了,於是又放棄了。走在路上,看到山壁上有個老鷹的窩,老鷹每天進進出出,翅膀搧動,把做窩的那個山壁牠經過的地方搧凹了一大塊。聖者無著心想:「連揮動翅膀都把山壁搧凹了一大塊,那就是我的努力還不夠。」就又回去繼續閉關。這三個事蹟的先後次第不太確定,不過有這三個事蹟。

聖者無著繼續閉闗,這樣又過了三年,總共過了十二年,什麼好的徵兆完全沒有, 辛苦勞累。心想大概沒什麼希望了,只好放棄,就離開閉關的地方。走在路上, 看到一隻老母狗,下半身已經爛掉了,流著許多鮮血。爛掉的地方發臭,上面有許多小蟲。可是這隻狗的脾氣不好,看到人就吠。聖者無著看到這種情形,心想:

「這隻老狗身體都爛掉了,小蟲都要把牠的肉吃掉了,卻還是這麼壞脾氣,看到人就狂吠,實在太悲慘了。」內心產生強烈的悲心。之後心想:「這隻老狗這麼悽慘,再不救牠就會死掉,所以必須把小蟲拿開,這隻狗還可能活命。」可是又想:「如果我把小蟲全部拿掉,雖然可能救這老狗,可是這些小蟲全都要死掉, 這樣也不行,必須想辦法。」於是向別人借了小刀,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來,放在一邊,然後要把小蟲抓下來。心裡又想:「如果用手把小蟲抓下來,可能把牠們都捏死了,要用舌頭把牠們舐下來,放在肉上。這樣既救了狗,也救了小蟲。」由於狗全身是爛的,有臭味,所以無著菩薩就閉著眼睛,伸出舌頭要去舐狗身上的小蟲。可是舌頭伸出去沒有碰到狗,只碰到地面,碰到泥土。心裡非常訝異, 眼睛睜開一看,沒有看到狗,卻看到彌勒怙主。聖者無著就說:「彌勒怙主!祢

實在沒有大悲心,我辛辛苦苦修了這麼多年,祢都沒有示現聖容。」彌勒怙主說:

「不是的。從你開始閉關的第一天,我就在你身邊。由於你的業障未清淨,被罪障遮住,所以沒辦法看到我。現在由於產生大悲心之故,把罪障大部分淨化去除之故,才能看到。」

所以為什麼平常談到菩提心的功德時,有談到這麼一句話:「在清淨罪惡而言, 沒有比菩提心更加強烈;在累積資糧方面,沒有比菩提心更加殊勝。」菩提心的根本之處就是大悲心,所以好好地觀修大悲心、觀修菩提心,在清淨罪障而言, 在累積資糧而言,沒有比它更加殊勝的。

彌勒怙主開示:聖者無著是因為緣取老狗所受的痛苦,思惟牠所受的痛苦,進一步緣取眾生,思惟一切眾生所受之苦,產生大悲心。以大悲心清淨了大部分的罪障之故,因此才能夠見到彌勒怙主。彌勒還說:「從你閉關開始修持第一天,我就經常陪伴。不相信的話,你修法吐痰還吐在我的裙子上,現在已經乾了。」並且給他看裙襬上的痰。彌勒怙主又開示:「為了使你相信,你把我揹在背上到市場去。」聖者無著如此做,逢人就問:「有沒有看到我背上有什麼?」任何人都說:「沒有,沒有,什麼都沒看到。」後來遇到一個老媽媽,她的業力比較清淨一些,就答說:「你背上揹了一隻狗。」這樣他才相信。於是彌勒怙主就問:「那麼辛苦勞累地做禪修,到底你需要什麼?」聖者無著說:「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為了明白瞭解般若經的內容,請把完整的教誡傳授給我。」彌勒怙主說:「你抓著我的法衣。」靠著彌勒怙主神變的力量,一剎那之中到了兜率天。因此彌勒怙主就開示彌勒五論。彌勒五論就是二莊嚴、二分辯、一寶性。之後就把彌勒五論帶回人間,做為人類最珍貴的禮物。彌勒五論裡面有像地中珍寶一樣的《現觀莊嚴論》,它的主題是把般若經廣中略三部之隱義現證次第明白詮釋。

因此精進努力一定要有長遠心,一定要經過長遠的時間,不能夠短暫的。事情也

是如此,努力辛苦要有長遠心,不能夠努力短暫做了,就把它放棄,這樣事情不能達成。短暫的做,事情不能達成,大事更不用說。任何事都要有久遠心,大事更不用說要以久遠心來做事情。

一般而言,有些故事、事蹟,或者上師、大師的傳記,其內容往往都是導師佛陀及後代追隨之學法弟子們精進努力的情形。看了之後要如此想:「他們是如此做, 我也應該要效法,努力學習。」所以不論是學習大論裡面的法義也好,總之應該在這方面了解傳記事蹟之後,產生效法之心,就會很有幫助。

第十二頌:做事之前要先分析自己的能力

做事之前要先分析自己的能力,可做不可做,之後才去進行,不可未分析而冒冒失失就進行,這是不應該的。前一頌是講進行時要有持續力,只要經過長久時間持續都可以做得到,這樣事情才可成辦。至於第十二頌則是說做之前,要先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否可做到,不可未分析而冒失去做。

「事若力不及,唆亦不宜行,不知浮游者,縱催豈入水。」

「事若力不及」,能力不足夠或者經驗不足。這是指在做事之前先衡量自己的經驗、能力,可做不可做。假設推斷自己的能力不足,如果有這種情形的話,「唆

亦不宜行」,唆是指別人鼓噪,即使別人慫恿,也千萬不可以去做。因為冒冒失失去做的話,也許將來自己會吃虧,因為能力不夠,又沒有經驗;之後沒辦法達成,又說自己可以做,等於是欺騙對方。如果不要做的話,這些毛病就不會發生。後面用一比喻「不知浮游者,縱催豈入水」,不知道游泳渡河的人,別人怎麼去鼓噪、慫恿他,也不可跳到水裡面去,因為跳到水裡只有死亡而已。所以事情可不可做,要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也要先分析。除此之外,假設都沒有分析、觀察,別人慫恿就答應去做了,等於欺騙對方。其次能力不足去做了, 可能後面會發生很多危險,也許死亡,或吃大虧,或生命發生危險。

譬如自己不會開車,別人慫恿說:「你去開,試一試。」就去開車,那不是很危險嗎?如果發生車禍,不要說自己死亡,陪的那個人也死掉。

此論所用的比喻都是水,所以稱為水論,所以此處用水來比喻能力不足不可以做,譬如不會游泳的人,可是別人再三慫恿,竟然做了而跳下去,那不是只有自已死亡嗎!

第十三頌:正法是眾人皆可學

第十三偈是談到正法,正法是不論何人皆可以學習。不是某人可學,另一人不可學,沒有這種情況,應該是大家都可以學。

「河流功德水,日月共明燈,聖賢共頂飾,正法共甘露。」

「河流功德水」,功德水是指飲用的水,乾淨、清澈、沒有污垢的河流,是大家都可以享用,是共通的飲用的水,沒有說誰可以享用,誰不可以享用。譬如「日月共明燈」,太陽和月亮能夠照亮一切,不會說太陽與月亮只照亮這個地方,不照亮那個地方,就像明燈一樣,大家都可以依賴於他。

「聖賢共頂飾」,純正之士、聖賢,大家都可以把他當作頂莊嚴,大家都可以跟他學習,沒有說這個人可以跟他學,別人不可以跟他學,沒有這種情況。「正法共甘露」,純正的佛法本身對大家都有幫助,沒有說誰可以學,誰不可以學。大家學了都有幫助。聖賢之士大家都可以依止他,沒有說誰可以去依止,誰不可以去依止;正法的習氣誰都可以好好地累積,沒有說這個人可以學,那個人不可以學。所以大家應當好好地學習正法,累積法的習氣。把法的教誡、教導,好好地學習,做為一個高雅之士,這是很重要的。

第十四頌:要依止智慧者

此頌談到智慧者、善巧者是法的莊嚴,應當對他有恭敬之心,好好地去依止他。

「大船飾海洋,明月飾虛空,智者飾教法,雄鋒飾軍眾。」

「大船飾海洋」,這是指有大旗帆的大船,可以當作海洋的裝飾品。海洋廣大無邊,上面什麼都沒有,看起不怎麼美麗。可是在廣大無邊的海洋上面有帆船,帆船上面有很大的旗帆,看起來很漂亮,使海也很漂亮,因此有大旗帆的大船可以當作海洋的裝飾品。

「明月飾虛空」,無雲的明月當作天空的裝飾品。抬頭看天空,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天空看起來不怎麼漂亮。可是看天空沒有雲朵,卻有月亮,這月亮非常美麗, 可以當作天空的裝飾品,那麼天空就非常美麗。

同樣地,佛陀的聖教裡面的裝飾品是什麼?是智者、大博士,能夠妥善講解佛陀教法裡面的善惡取捨之法義,教導眾生,令他們明白,這些智者可以當作佛陀聖教的裝飾品。由於有他們之故,佛陀的聖教就非常莊嚴莊麗。

「雄鋒飾軍眾」,這是指將軍、帶隊的勇士。軍隊是千軍萬馬,在這麼多人裡面, 一定有一位將軍,這位將軍就是軍隊的裝飾品,軍隊看起來就非常有威嚴。假設沒有將軍,雖然軍人很多,只是烏合之眾;如果有一位將軍帶領的話,軍隊看起來就非常有規矩,非常有威嚴,所以將軍是軍隊的裝飾品。

這偈裡面用的都是譬喻,可是真正與本書有關的是「大船飾海洋」,因為是用水比喻。這裡面講的意思是什麼呢?對於善惡取捨精通的學者、智者,應當當作我們的頂莊嚴,頂戴在頭上,對他恭敬、頂禮,去尊敬他。

第十五頌:地位權勢愈高,更須要有高雅行為

高雅的行為非常重要,尤其是地位權勢愈高的話,若沒有高尚的行為是不行的。

「高尚之主民,福樂互增長,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

高尚之主以及人民,「主」是指官員,「民」是指老百姓。官員品性端正,老百姓也有高雅的行為,如果是如此,老百姓向官員提供良好的意見,告訴他民間的疾苦,讓他在施政上好好的改進。官員本身有高尚之心,且對老百姓有愛護之心, 接納老百姓的建議,讓自己的施政更加進步。因此兩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幫助, 所以「福樂互增長」。

後面是比喻:「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河流的水不斷的流,流得遠遠地,最後流到大海裡。因為永遠有水流入大海,大海的水就很多,所以大海的水永遠不會乾掉。河裡的水一直流到大海裡,河裡的水豈不是乾了?不會的,因為不斷地會下大雨,所以河裡的水就很多,可以流到大海裡。下的雨從哪裡來?從雲朵而來。雲朵從哪裡來?太陽曬到大海上,使大海的水蒸發成為水蒸汽,飄到天空變成雲朵,之後降下大雨,幫助河流,因此河流不會乾,不斷地有水流到大海,還不會乾,所以兩邊互相幫助。假設沒有大海,就沒有雲朵,不會有水汽形成雲朵; 沒有雲朵的話,當然也不會有雨;沒有雨的話,河流就乾掉,也就不會有河流; 沒有河流的話,當然也就沒有海水,所以是彼此循環的。

所以就官員與老百姓來講,官員有愛護之心,去照顧老百姓;老百姓對官員有恭敬、尊敬之心,去服從而行,這樣兩邊就互相幫助,互相利益。

這個部分雖然談到佛法方面,但主要講述世間高雅的行為、高貴的品性。在民主的時代或團體裡面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往往自己的行為導致整個團體的退步、拖延等等情形發生,所以在團體裡面、在民主裡,高雅、高貴的行為更加重要。瞭解這部分之後,對於處於團體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段落還在講世間軌則,也許進度會快一點;到後面佛法軌則時,再慢慢詳細講解。譬如剛才講的偈頌提到有了權勢地位之後,為了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壓是沒有用處的,而是要互相幫助。

今天講述到此。